转自:衢州日报
通讯员 王军 徐宗惠
“老师你看,我从滑草坡滑下来时蒲公英都飞起来啦!”清晨的江山市城东幼儿园里,大班幼儿乐乐正拽着滑索绳索,兴奋地向老师展示新发现。在紫藤花架下的角色游戏区,几个孩子正用松果当“货币”玩超市游戏——这幅充满自然野趣的游戏场景,正是江山市入选浙江省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后,推行“游戏环境自然化、过程自主化、评价多元化”策略的生动缩影。
游戏环境自然化:当升旗台斜坡变身“童趣乐园”
作为省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的重点实践项目,江山市多所幼儿园正将自然理念融入空间改造。城东幼儿园拆除固定滑梯后,把升旗台斜坡的景观灌木丛改造成草皮滑道,孩子们趴着滑下时能带起阵阵草香;凝秀幼儿园则在废弃渣土堆上安装滑索底座,让高低错落的地形成为天然游戏场。全市幼儿园还设立“材料自助站”,年均新增原木积木、陶罐等低结构材料3万余件,孩子们可像“小建筑师”般自主取用,在搬运松果、搭建木梯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材质的特性。
游戏过程自主化:从“搭积木”到“学物理”的奇妙转化
在城关幼儿园“趣西山”活动中,中班孩子挑战让皮球从山坡滚入山脚目标圈。面对多次失败,肖老师递来粉笔和软尺:“画一画球的路线,找找门道!”孩子们立刻行动,在山坡不同高度标记发球点,丈量球的滚动距离。
“上面坡陡,球冲得快!下面平,就没劲了!”一个孩子的发现引发热烈讨论。大家争相寻找“黄金发射点”,调整推球角度。这场滚球游戏,在“计划-行动-回顾”模式中,化作探索重力与坡度的趣味实验。孩子们在山野间奔跑测量,既强健体魄,又触摸到物理奥秘,让西山成为最鲜活的学习课堂。这一幕幕,正是江山市实验区建设所倡导的“游戏过程自主化”理念在广阔天地间的精彩绽放——让学习在真实的探索中自然发生。
“老师,我的向日葵有6个手掌那么高!”在江滨幼儿园的小菜园里,一群孩子正兴奋地围着向日葵比高矮。有的踮起脚尖用手掌丈量,有的找来树枝做标记,还有的排排队比身高。“我的比你的高两个手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在自主探索中感受着测量的乐趣。
江滨幼儿园通过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主操作和探索中自然习得测量、图形、数运算等数学核心经验。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为幼小数学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游戏评价多元化:投票箱里的成长密码
“我要投给第三组,他们的水管桥能让小球连续滚过三个弯道!”健盛幼儿园的“水管搭搭乐”游戏结束后,孩子们正通过彩色贴纸投票评选奖项。
这种“幼儿自评+同伴互评”的方式,成为江山市实验区建设的创新评价工具。每个孩子的“游戏成长档案袋”里,有教师用手机抓拍的滑索瞬间,还有他们亲手绘制的“滑草坡安全示意图”。家长翻开档案袋时,能清晰看到孩子从“独自玩沙”到“合作搭建”的社会性发展轨迹。
“实验区建设让我们更坚定了‘游戏即学习’的理念。”江山市教育局幼教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省实验区建设要求,扩大自然游戏环境改造覆盖面,让更多孩子在爬树、玩泥、搭积木的过程中,收获受益终身的探究能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