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千秋 同向中华
创始人
2025-07-10 07:57:36
0

转自:贵州日报

康熙《贵州通志》

《水书·泐金纪日卷》

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书封及内页

《清代名人墨宝真迹》书页

赵怡《文字述闻》内页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当下,“典籍千秋——贵州省图书馆藏《贵州文库》底本展”和“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分别在省图书馆(北馆)、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展出。两场展览位于贵阳城一北一南,各自偏重我省汉文典籍、民族古籍的展示,共同呈现了多彩贵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奉献了“让古籍活起来”的精神文化盛宴。

盛世修文。于2016年3月启动的大型古籍文献集成《贵州文库》,是贵州建省六百多年以来最大的一项出版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项目。《贵州文库》着眼汉文文献、少数民族文献以及汉译外国贵州研究文献,兼顾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截至今年年底“十四五”收官,共计将推出图书308种838册。截至目前,贵州省图书馆在《贵州文库》的整理、出版中,提供了91部古籍和民国文献作为出版使用的底本,涵盖“经史子集”四类,既有贵州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亦有非贵州籍人士在贵州工作生活期间的代表作,为讲好贵州故事、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推动“贵州”成为“贵州史”“贵州学”提供了权威版本。

同向中华。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书写历史、记录生活、阐述智慧、传承精神中,留下了丰厚的民族古籍文化资源。1985年成立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设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标志着我省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等工作步入系统化、制度化阶段。经过黔地民族古籍工作者40年的不懈努力,贵州现有少数民族古籍馆藏单位38家,古籍书籍2.5万册左右、文书类6万余份,散藏于民间的珍贵古籍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通过民族古籍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古籍整理,普查为先

贵州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历史上在以土地为贵的农耕文明、以流通为尊的工业文明的两大文明周期中长期落后。“山国”贵州渐渐沦为“三野之地”:“一‘野’乃‘朝野’之‘野’,黔中远离国家政治中心; 二‘野’乃‘文野’之‘野’,黔中远离华夏文化中心;三‘野’乃‘荒野’之‘野’,黔中远离帝国经济中心。”历史文献上的“贵州”由此大幅留白且面目模糊。有学者统计,在1413年成为明王朝的第十三个行省之前,贵州可稽的文献,除国史中“西南夷列传”“蛮夷传”“南蛮传”外,仅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稍多,千余年累计不过寥寥万言。清代学者、“西南巨儒”莫友芝直言黔地史料“荒略将近千年”。

及至明代贵州建省,文献渐丰,著名学者张新民在《贵州地方志举要》一书中写道:“因明朝纂修全国大一统志,贵州迫于功令,自得依令行事,敦促各府县,‘采辑山川风物,列款奏报’,以备纂修省志。故终明一代,修志之风寖盛;同时,汉族大量移入,一些著名人物如王阳明、邹元标贬谪贵州,贬谪和宦游贵州的文人,或题咏山水,或发为专文,撰成专著;此外,亦有本地人潜心研学,发奋搜讨乡邦文献、著书立说,辛苦历年,独立任之而终有成者。”黔地汉文献古籍以及学术文化发展,到清代达到高峰。已故贵州文史专家黄万机先生生前撰文,“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收录,从汉代至清代两千多年间,贵州历史文献共有1966部,其中五分之四出现在清代。”

黔地古旧文献珍稀,古籍整理,普查为先。据原贵州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琳研究员回顾,贵州先后有过六次摸家底:“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是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先贤对贵州本土文献的第一次大摸底。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纷纷清查家底、编制目录,贵州省也不例外。这是第二次地方古籍文献家底摸查。1984年,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成立之前,有关负责人找到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古籍室,希望提供一份馆藏的贵州古籍目录。古籍室制作了一份《贵州馆藏古籍目录》,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以特刊形式全文登载,为研究者提供了910条省图书馆的收藏信息,这是第三次地方古籍文献家底摸查。在此基础上,1996年,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印发了由贵州省图书馆周鼎先生主编的《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这部书的收录范围为贵州人士的著述、宦黔职官撰写有关贵州的著作、外省人士撰写的有关贵州的著作以及贵州地方出版物。该书按经、史、子、集、丛五部进行分类,共收录图书1154部,其中稿本66种、抄本153种,共计36万字。囊括了贵州省图书馆、省博物馆、贵州大学图书馆、贵州民院图书馆、贵州师大图书馆、遵义市图书馆六馆收藏的全部贵州地方古籍文献。这是第四次地方古籍文献家底摸查。1990年,省内八家图书馆、博物馆联合启动《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的编撰工作。当时全国古籍公藏单位大约只有内蒙古、东北三省(联合)在编纂古籍目录,黔地《联合目录》走在全国古籍普查、目验原书编目、编撰省际古籍联合目录的前列。编撰工作经历了世纪更替,直至2005年年底杀青。这是第五次地方古籍文献家底摸查。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摸查家底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在全国展开。普查要求查对原书,逐一著录古籍普查登记代码(一书一号,相当于古籍的身份证号)、馆藏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年代、册数、存卷等七种内容。这是第六次地方古籍文献家底摸查。”

黔地汉文献大规模的整理经历了三个高潮期。据文史专家、《贵州文库》副总纂王尧礼先生介绍,贵州省域文献的整理,始于清代瓮安傅氏之辑《黔风》三录(即《黔风旧闻录》《黔风鸣盛录》《黔风演》的合称),铜仁徐氏之编《全黔诗萃》,独山莫氏兄弟、遵义黎氏叔侄、贵阳陈松山之纂《黔诗纪略》前后编,区域性的文献整理有遵义郑氏之辑《播雅》,均仅限于诗;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始于民国。彼时为续修《贵州通志》而设立贵州文献征辑馆,在续修通志的同时编印《黔南丛书》,刊印《贵州文献季刊》,以征集、保存乡邦文献;先贤的未竟之业,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及其主管的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接续,一馆一会共同构成了黔地历史文献古籍工作的主力军。

直到《贵州文库》启动,贵州省历年来在文史、文献、方志、版本目录等领域积累的学术成果和专家学者汇聚项目中,贵州本土的历史文献有了一个总的“汇入端”和“输出端”。

贵州民族古籍系统的摸家底,起初是乘国家重大编辑出版工程的东风。1998年,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入列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辑出版团队,负责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和仡佬族5个卷本的整理、编辑,这5个卷本于2020年全部出版。2008年至2010年,我省第一次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2013年年底,承担贵州民族古籍收藏和保护的职能部门“贵州省民族古籍收藏保护中心”在贵州民族文化宫挂牌成立,该机构结合贵州省民族古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特点,制定出民族古籍的收藏和保护计划,并在全省范围内发起民族古籍的普查、搜集、整理、考释和保护工作。2016年至2018年,全省第二次民族古籍普查工作全面铺开,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共普查少数民族古籍条目4万余条,立项114个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项目。在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的基础上,开展了《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作,为普查条目建档立库。

典籍千秋,经史子集

在“典籍千秋——贵州省图书馆藏《贵州文库》底本展”现场,整个展陈弥漫着黔地的韵味和风情:经部单元,从《周易》中探寻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在跨越时空对话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史部单元,清代方志的兴盛和普及,折射出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那是一种历史的脉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子部单元,民族图志中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民族信仰,更是展现了贵州多民族的独特魅力,而清末民初的日记手稿,则揭示了那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写照;集部单元,诗文戏曲中的文士风雅和女性诗人的独特才情,展现了贵州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展览以“经史子集”四类分别呈现。经部收录儒家经典著作。有清代文天骏《周易或问》、丁泽安《自得斋易学》等研究《易经》的易类著作。文天骏,贵州清镇人。《周易或问》六卷,为文天骏于1868年至1876年停留京师期间阅读《御攥周易折中》及十七种周易注释本所作的读书笔记,主要阐述了孔子“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之旨对其的启发,遇及疑难则求问以通晓其意,并设为问答记载,故名《周易或问》。丁泽安(1837年—1924年),贵州清镇人。《自得斋易学》十一卷,包括《易学节解》五卷、《易学三编》三卷、《易学附图》二卷以及《易学汇说》一卷。丁泽安归乡后主讲于贵山书院、学古书院,潜心研究经学,尤擅易经。现场展陈的赵怡《文字述闻》是一部字书,民国《续遵义府志》载:“此书多闻于郑征君(郑珍)所说而述之者。”赵怡(1852年—1914年),贵州遵义人,系“西南巨儒”郑珍外孙。郑珍承继乾嘉学风,研治经学、小学,通声音文字之原。

古代的史部和如今的历史书籍不尽相同,除史书外,还包括叙述典章制度和地理方面的书籍。本次展出的史部书籍中,最具特色的是地理类的地方志,有清代乾隆《贵州通志》、道光《大定府志》、光绪《黎平府志》、民国《贵州通志》等。地方志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教育史、风俗史等的资源宝库。这些历代递修记载贵州省历史、文化、民族、政治、经济的地方志,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空间上的“地理贵州”,也描绘出了民族精神上的“人文贵州”;此外,诏令奏议类有清代杨雍建的《抚黔奏疏》,汇编作者在康熙年间任贵州巡抚时所上奏疏;杂史类清代罗文彬、王秉恩所编《平黔纪略》,记载了咸同年间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诏令奏议类及杂史类的时文公文,是黔政、黔史的重要一手文献,记载了清代黔地的社会状况、吏治、民生等,展现了清代黔地之治,是后人研究黔地历史、吸取治理之道的重要资源;传记类有凌惕安等人的日记,真实记录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细节……这些史部书籍对于研究贵州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本次展出的子部书籍,儒家类有清代但明伦的随笔式家训《诒谋随笔》;释家类有清末民初贵阳名僧了尘的说法偈语、诗文集《贵阳高峯了尘和尚事迹》,曾在贵州西望山说法的高僧语嵩留下的《语嵩语录》;小说家类有清代贵州名士但明伦点评《聊斋志异新评》,范兴荣所撰《啖影集》。

集部收录汇编历代作家各种题材作品的书籍。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汇集一人之作称“别集”,汇集多人作品为“总集”。《四库全书》中,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词曲和诗文评五类,本次展出的集部书籍中,《黔诗纪略》是明代黔人的诗歌精粹,全面反映了明代贵州的诗歌风貌和成就。《澡雪堂诗文集》作者杨树是莫友芝门人,晚清安顺著名诗人。《洵美堂诗集》为贵州贵阳人杨文骢所撰。《鸳鸯镜传奇》是贵州作家撰写的第一部戏曲。清代刘韫良竹枝词《牂牁苗族杂咏》描绘了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传统古籍文献底本,观众可与贵州本地传统文化建立起更直观、更亲切的联系,进一步增进作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

同向中华,和合同心

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族群众使用古文字书写历史、记录生活、阐述智慧、传承精神,由此产生了卷帙浩繁的民族文字古籍。

民族古籍的外延,不完全等同于汉文古籍。民族古籍的外延更大,它不仅是用文字记录的书籍资料,还包括用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化载体。“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即从典籍类、铭刻类、文书类、口传类四个类别,分别予以展陈。

典籍类民族古籍,即用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古文字或汉文记载的古代文献典籍。我省的典籍类民族古籍主要有四种:一是彝文典籍。用古彝文书写的文献典籍,其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大致可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古彝文是表意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自成一体的自源文字,根据目前已发掘的考古史料,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汉代。彝文典籍记载了西南地区彝族人民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以及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算术、生物等,反映了古代彝族对宇宙和万物起源的认知,以及共同巩固西南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历史。同时,档案中还包含彝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远古文化、民族政权方国文化(如古滇国文化、古夜郎文化、古蜀国文化、古罗殿国文化)、土司文化(如水西文化、乌撒文化、普安文化)等丰富内容。彝文典籍以数千年活化石文字为载体,记录方国历史、反映彝族特色,见证民族交融、家国同心。二是水书典籍。水书典籍是水族先民用水书记录下来的,水书约有2000个象形文字及图画符号,字形类似甲骨文和金文,属于语言助记文字,主要用竹签蘸锅烟墨书写于土皮纸上,重要条目以矿物或植物染料描色标记。其内容涉及水族天文历法、敬祖择吉、农事生产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天文历法是水书文献的核心内容。通过水书历法,推算节令的脉动、祭祀的日期、种植的农时、婚嫁的良辰、营造的吉日……内容涉及水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三是布依族方块字典籍。布依族方块字典籍是布依族先民使用布依族方块字记录的典籍文献,大致可分为经书和傩书。布依族方块字以汉字为架构,融入布依族语言的语意、思维概念组合而成,其读音、含义均与汉字不同,主要包括借源字和自创字两种,目前已发现自创字400多个。布依族方块字借汉字形体载布依之魂,成为中华民族“书同文”历程中地方性创新的鲜活样本。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中,记录了在考察广西地区时,看到很多布依族和壮族先民使用自创字之事。由此学界推断,布依族方块字的使用时间早于宋代。四是其他典籍。黔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汉族文化、汉字与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日渐紧密,产生了直接使用汉字或者借用汉字注音记录贵州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文献典籍资料。典型的如侗戏剧本:侗戏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其内容既有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也有大量汉族传奇故事的改编,为了便于传唱,侗族歌师使用汉字记侗音的形式传抄剧本。

铭刻类民族古籍,是指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碑刻铭文。现场展示的彝文碑刻《妥阿哲纪功碑》,为蜀汉建兴丙午年(226年)立,记载了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时,水西彝族首领妥阿哲协助诸葛亮征兵运粮,受封“国爵”的历史故事。这一事件奠定了当时水西安氏的政治地位,是彝族先民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实证。

文书类民族古籍指用各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古文字或汉文记载的历史文书。现场主要展陈了清水江文书、布依族契约文书、毛南族契约文书。其中,清水江文书被学界公认为是继甲骨文、汉晋木简、帛书、敦煌文书、徽州文书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文献成果。一纸契约,记载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苗、侗等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万卷文书,体现诚信为本的东方契约精神。

口传类民族古籍则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口头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各种资料。近年推出的《典阅贵州》微视频系列片,其中的《大山深处的孔子之歌》《苗族古歌》《吴成祖与肖玉娘》《贾理》等4集分别以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戏、苗族贾理等口传古籍为蓝本制作。

此次展览,只是我省40年民族古籍工作的一个侧面。数据显示,40年来,和民族古籍相关的人才培养培训、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等工作成果丰硕:自2012年开始,全省各高校、研究院先后成立了10个民族古籍研究基地,各基地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85个,省部级以上奖项达39项;截至2025年5月,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资助出版民族古籍类图书130种,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280种,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48种,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7种,合计585种,基本涵盖了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籍;2021年,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启动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民族古籍原件数字化扫描、民族传统音乐收集整理、民族古籍数字化平台搭建等方面。截至目前,累计扫描全省民族古籍6千多部,26万余页;收集民族传统音乐音频1800首、视频300个;数字化平台整体框架建设基本完成,累计上传民族古籍工作及其他资料数据5万余条。

(《典籍千秋 同向中华》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模型测评报告:DeepSee...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
富士莱:首次回购5000股 富士莱(SZ 301258,收盘价:34元)7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2025年7月10日,公司通过...
又大又甜!在莱西马连庄,一群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乡村年轻人主流选择,是通过努力读书,走出乡村、离开土地。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整个城市...
全国多地学习警示云南曲靖统计造...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近期,甘肃、安徽、湖北等多地召开理论学习会议,“云南省...
科大讯飞: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主... 证券日报网讯科大讯飞7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主要采用按台授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