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会发出怎样的声音?科学家们用“聆听”探索宇宙新秘密
创始人
2025-07-10 07:57:26
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稻城无名山上,观天新“利器”——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正式落户,预计2026年底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用“聆听”的方式探测宇宙,这些“声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声波,而是电磁波、引力波等物理信号。“聆听”宇宙究竟是怎么回事?

更大口径的工具来了

据了解,WeHoST是全球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目前,望远镜本体即将建造完毕。之所以观测台址选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稻城无名山上,是因为当地拥有优良的大气宁静度和太阳观测条件。

打个比方,显微镜虽然能看到细菌,但镜中视野并不大,有所局限。观测太阳也是如此。目前已有的太阳望远镜,虽然能够清晰观察到太阳表面小尺度的精细结构,但对研究太阳活动区和太阳爆发活动来说远远不够。

而WeHoST主镜口径达2.5米,观测视场扩大了三到四倍,能覆盖整个太阳活动区。这样,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能更全面掌握每一次太阳爆发活动的细节。

WeHoST可以通过平面反光镜转折光路,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日夜光路切换。这也决定了它与常见的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不同,科学家们预测,WeHoST的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有望为我国“时域天文学”带来新发现。

时域天文学是什么

那么,“时域天文学”究竟是什么?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听听”黑洞的声音。

它听起来有点像烟花爆竹的声音,先是“砰”的一声,然后响起“嗡嗡”的背景声,但很快这些声音被像是冲击波的声音所取代,还伴随着一些随机的“哔哩”声。

烟花爆竹声是黑洞的声音,像冲击波的声音是光的回声,随机“哔哩”声是单个恒星的声音。当然,这并不是现实中听到的黑洞声音,而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创建的声景,只是用声音来显现望远镜探测到的太空数据和信息。

近年来,天文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倾听”宇宙声音的诸多好处,他们正利用一种全新的可听化技术,将天体物理学的数据转化为音频信号,利用声波来处理太空传来的信息,以发现更多的宇宙太空的秘密。

这种对数据的“可听化”处理,是天文学的一项分支,也是新兴领域,被称为“时域天文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超新星、引力波、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恒星等快速变化的天体现象,是对太空中相对较短时间尺度上发生变化的瞬态物体的研究。比如,一颗快速旋转的中子星的闪光只能持续几秒钟。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图为夜空下的“中国天眼”。

聆听宇宙来自意外发现

最早以“聆听”的方式在宇宙探索中有所突破来自一次意外的新发现。

1931年,美国物理学家、无线电工程师卡尔·古特·詹斯基利用自己制造的旋转天线,无意中听到了持续不断的“嘶嘶”声,这种声音最终被发现是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射电天文学由此起步。

天文学家们真正有意识地倾听宇宙之声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当“旅行者1号”飞越木星的卫星传回数据时,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唐纳德·格内特从监听信号中识别出了低频无线电波。数年后,他和同事们用声波来辨别“旅行者2号”穿越土星环时出现的问题。

2004年,格内特将从“卡西尼号”任务(对土星系进行空间探测)中获取的数据转化为声频信号,不仅发现了土星上的闪电,还在土星极光区域发现了电子辐射。这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探索太空奥秘,“倾听”数据信息比光看数据有用得多。

借助可听化技术,天文学家可以从充斥着嘈杂背景声的宇宙信息中发现微弱信号。引力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这相当于“听到”两个黑洞碰撞时宇宙发出的“嗡鸣”声,此后又多次探测到中子星合并等事件的引力波信号,为研究宇宙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给宇宙拍“生活vlog”

迄今为止,天文学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偶然发现都是对瞬变现象的探测结果,研究宇宙中的瞬变过程也就成为发现宇宙奥秘的最佳方式之一。

比如,斯隆数字巡天是历史上最雄心勃勃、最具影响力的巡天项目之一,该项目使用2.5米口径专用望远镜获得了数百万星系、类星体和恒星的光谱。

自2023年起,智利的薇拉·鲁宾天文台每周都要对整个南部天空进行一次扫描,这一被称为“时空遗产调查”的项目将持续十年,为的是在太空中寻找瞬态闪光和耀斑。

澳大利亚一个名为“更深、更宽、更快”的项目开始利用声波来监测瞬变天文现象,该项目协调了全球及太空中的30多个望远镜设施,已在银河系中发现了数千次瞬变现象。

从2023年起,我国的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开启天文巡天观测研究,它是截至目前全球成像巡测能力最强的大视场光学巡天望远镜。它具有2.5米的大口径,可收集到来自遥远宇宙深空的光子;配备大面阵7.65亿像素高分辨率拼接CCD(即电荷耦合器件)探测器;具有6.5平方度的大视场,可通过对同一天区的高频次反复扫描,捕捉稍纵即逝的天文现象。

如果把传统天文学比作给恒星、星系拍“静态写真”,那时域天文学就是用秒级甚至毫秒级的频率,记录它们的“生活vlog”——比如超新星爆炸时像突然被点燃的烟花,中子星自转如永不停歇的脉冲灯塔,伽马射线暴则像宇宙深处瞬间闪过的“闪光灯”。

时域天文学就像给宇宙装上了“高速摄像机”,专门捕捉天体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剧情”。这种时间维度的观测,让人类能从“宇宙电影”里解读出更多隐藏的物理规律。

图为星空下的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因其稀薄洁净的大气条件和极高的海拔高度,成了天文学家放眼星辰大海、窥探遥远宇宙的理想之地。

仍有技术瓶颈待突破

事实上,对于时域天文学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仍有许多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

现代时域天文学观测需要设备视场足够大、反应足够快、曝光足够深、波段足够宽。而对于快速射电暴、引力波事件、伽马射线暴等持续时标极短(毫秒到小时量级)的高能暂现源,现有设备难以做到快速捕捉和精确观测。

另外,观测宇宙需要协调从空间到地面不同电磁波段、不同宇宙信使的探测器,从而开展协同观测。但目前各观测设施之间的同步和协作机制尚不完善,数据融合和分析也面临挑战。

时域天文学观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比如,如何开发更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和软件,以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这些技术瓶颈,正是科学家们今后一段时期亟待攻克的方向之一。但无论如何,时域天文学都给了人类这样的机会,通过“聆听”转瞬即逝的宇宙电波,去探索广袤而深邃的星际旷野。

(题图照为霞光中的“中国天眼”。本文图片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黑洞会发出怎样的声音?科学家们用“聆听”探索宇宙新秘密》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

(转自:网易科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和而泰: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 和而泰主营业务涉及家庭用品智能控制器、新一代智能控制器、智能硬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厂商服务平台业...
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 交易员关注...   欧洲天然气价格延续本周涨势,交易员权衡充足供应与全球不同地区局部需求回升可能导致市场趋紧的因素。...
迪拜将首次开设由“AI厨师”经... 财联社7月10日讯(编辑 牛占林)据媒体报道,一家自称提供“未来餐饮风格”的餐厅WOOHOO将于今年...
哈投股份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 北京商报讯7月10日,哈投股份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数据显示,哈投股份预计2025年半年...
深度解读|三问尹锡悦再次被捕 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10日凌晨签发对前总统尹锡悦的逮捕令。据韩联社报道,负责调查紧急戒严事件的特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