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乡村年轻人主流选择,是通过努力读书,走出乡村、离开土地。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整个城市的便利似乎都集中到手机上,像一条通往更广阔的世界的绳索,牵引着他们走出狭窄的乡道。
近些年,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蓬勃兴起,农耕的价值再一次被体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扎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青岛莱西马连庄镇蓝莓种植基地,从这里创业的年轻人身上,感受农耕价值的时代新解。
年轻人来到了土地
凌晨四点的田野,空气中带着湿漉漉的水汽。这个时间,就连田里的鹧鸪和青蛙,都静静地没有声响。
三轮摩托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声音渐停,郭亚男从摩托车上轻巧地跳下来,在蒙蒙亮的天色里,开始一天的工作。最后一茬蓝莓已经成熟,这几天正是最后的抢收季。果子成熟不等人,过了最佳采摘季,清甜微脆的口感就会绵软,从一类果变成二类果。
在7月初青岛莱西的马连庄镇蓝莓种植基地,800多亩蓝莓像被打翻的蓝宝石匣子,一颗颗饱满的浆果沉甸甸地坠在墨绿色的枝叶间。郭亚男和同事们弯着腰,一头扎进这片蓝宝石的海洋里——这是青岛嘉润柏农业基地蓝莓第一年挂果期,检查果实成熟度、巡检各个大棚情况、监控蓝莓生长、和客商对接,打包分类蓝莓品级、车间冷库包装运输……一桩桩、一件件,时间像是小鼓槌,分分秒秒的敲在心上,让人忍不住快点、快点、再快一点。
东边的天际线泛起鱼肚白时,果园里渐渐热闹起来。二十多个采摘工陆续踩着露水进园,胶鞋踩在草叶上的沙沙声,竹筐碰撞的叮当声,混着偶尔响起的低语,在晨雾里织成一张细密的网。
太阳慢慢毒辣了起来,郭亚男戴上草帽,看着跟当地的农民更像——才三年多的时间,她从往返日本和大陆洽谈业务的精英白领,变成了侍弄田地的一把好手。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郭亚男这样选择返乡耕耘的年轻人,被赋予了 “新农人” 的鲜活标签。他们不再是传统印象中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耕耘者,而是带着知识、技术与创新思维,在田埂间播撒智慧的种子。
与延续千年的传统农耕模式不同,这些新农人正以全新姿态重塑土地的模样:他们用无人机巡田替代脚步丈量,靠大数据分析预判作物生长,借直播电商让田间鲜货直达餐桌,更将生态理念融入种植全过程。从 “看天吃饭” 到 “知天而作”,从 “埋头种地” 到 “抬头看市”,他们让古老的土地迸发新的生机,也让“农耕”二字挣脱了时空的束缚,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鲜活纽带。
天时、地利、人和
“智慧农业”“订单种植”“物联网生产”……这些形容新农业的词听起来高大上,具体干起来却同样需要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不仅需要毫不吝惜体力,更需要智慧和创新。
作为蓝莓种植团队负责人,在成为一名新农人之前,郭亚男从事外贸行业,已经在青岛市有了优渥稳定的生活。选择蓝莓,是一场拼上现在和未来的“豪赌”——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蓝莓项目,郭亚男觉得,这是年轻创业的一次机会。
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蓝莓是出了名的 “娇贵”,“喜湿怕涝、喜凉怕热” 的特性,让它对生长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种植蓝莓,光有精湛技术远远不够,更得靠天时地利加持。莱西市的气候仿佛是为蓝莓量身打造——年均气温 11.3℃,无霜期长达 190 天,夏季降水集中却不涝,冬季低温足以满足休眠需求,这般气候与蓝莓的生长密码完美匹配,这便是天赐的机缘。
莱西市市委、市政府和马连庄镇镇委镇政府的各级领导,更是项目发展的“助推器”。从土地流转时组织专班入户协调,到项目审批时开通 “绿色通道”,再到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协调冷链物流补贴,每一项支持都精准对接项目需求,让创业得以轻装上阵,在蓝莓种植的赛道上全速前进。
最动人的还是人和的力量,谁说年轻人不能吃苦?创业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用行动打破了所有偏见。他们背着行囊扎根田间时,皮肤还透着书卷气,如今手掌早已磨出厚茧,晒成了与土地相融的焦糖色。
“项目是2022年筹备计划,23年正式启动,今年是第一年挂果。”郭亚男说,从“无中生有”中种蓝莓,这中间的千难万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刚启动时,土地的酸碱度不适合蓝莓生长。他们带着团队,光是测土配方就跑了十几趟农科院,拉回来的改良方案堆满了半间办公室,进口来的土壤需要和当地土壤重新配比,队员们在地里戴着口罩挥着锄头,汗水混着粉尘在脸上结成泥块,一天下来,每个人的眼睛都红得像兔子。
好不容易把土壤调理得差不多,引进的幼苗又出了问题。那年春天倒春寒来得猛,刚栽下的幼苗一夜之间冻得叶片发黑。郭亚男记得清清楚楚,她凌晨三点打着手电筒在地里转,看着那些蔫头耷脑的小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后来紧急加温,她和技术员整晚不睡,困了就裹着军大衣在棚边打个盹,饿了就啃口干馒头,硬是从寒风里抢回了八成幼苗。
到了挂果前的关键期,病虫害又找上门来。蓝莓的果实娇嫩,不能用农药,只能采用生物防治,所有人带着手电筒人工捉虫。更别提还有大风、暴雨、霜冻……
“你看现在这一串串蓝紫色的果子,” 郭亚男伸手摘下一颗,眼里闪着光,“每一颗都浸着我们的汗珠子,哪有什么‘无中生有’,不过是把难字揉碎了,再一点点拼出希望来。”
年轻人不怕累,只要有希望
千难万难,总有同行者。
团队里的 “大管家” 陈铎,是个皮肤黝黑却透着硬朗帅气的小伙子,咧嘴一笑时,眼角眉梢都带着阳光。
作为团队里最早扎下根的成员之一,他指着眼前连片的蓝莓种植智能大棚:“这里以前啥都没有。说实话,刚开始谁心里都没底”。
他仰头瞥了眼远处坡底的几处痕迹,那是曾经临时铁皮屋的位置:“冬天就蜷在那儿,晚上零下十几度,铁皮被风刮得‘哐哐’响。”
陈铎说,最难的时候,他交了辞职信,准备撂挑子不干了,一天到晚埋头在地里干活,抬头望是望不到头的荒坡,低头看是磨破了边的胶鞋。心里那点盼头像被连日阴雨泡透的柴火,怎么也燃不起来 —— 女朋友都好几个月见不上面;刷到朋友圈里别人晒的奶茶外卖、周末电影,再看看自己大塑料杯子里的凉水,连年轻人该有的热气儿都快凉透了。
那会儿他铁了心要走,领导磨破了嘴皮也没留住,最后只说:“别急着递辞职报告,先去趟外省的蓝莓基地看看。就当是散散心,看完了你再做决定。”他本是抱着敷衍的心态踏上行程,可一进那片标准化种植基地,整个人都僵住了——这就是他们想做的现代化智能大棚、他们规划的冷库基地、他们梦想里的收成。
既然别人能做成,为什么自己做不成?
那一刻,心里那团快熄灭的柴火,突然被一阵风卷着,重新燃起了噼里啪啦的火苗。如今,三年过去了,曾经羡慕别人的事业,都成了现实:近百座智能温控大棚、智慧恒温冷库、蓝莓综合研发中心、蓝莓产业示范基地、蓝莓仓储式恒温加工车间……那些初创时期画的“饼”,一点点变成现实。
“一锨土一锨土地翻,一根管一根管地铺,从零下十几度的寒夜守到四十度的酷暑,你看现在,” 他笑着说,“还真就这么干成了。”
虽然今年蓝莓顺利丰收,也不愁销路,但年轻人的 “轴劲”,不在于销出去,而在于每一份销售的蓝莓,都得有绝对的品质保证。
作为团队中的质检员,王子晗的 “严苛”,让负责采摘的农户们都“躲着他走”。清晨五点半,第一筐带着晨雾的蓝莓刚搁到分拣台,他已经套上无菌手套,从工具包里取出 “法宝”:游标卡尺、放大镜、记号笔。蹲在竹筐前,他先抓起一把蓝莓在掌心轻晃,借着初升的日光观察果粒表面——那些裹着厚厚白霜、果蒂处呈鲜绿色的会被先分到左侧竹篮,而白霜稀薄、果蒂发褐的则被暂时拨到右边。通过他质检的果实,绝对有“品质保证”,基地目前已注册“莱一颗”与“嘉泰源”两个商标,从这里出品的每一粒果实,都那些被卡尺丈量过的弧度、被放大镜审视过的肌理,也承载着两个商标背后的承诺。
“莱一颗”与“嘉泰源”,从分拣台走向快递盒,最终抵达消费者手中时,果皮上的白霜依然厚实,咬开时爆浆的酸甜里,能尝出一份“宁肯少卖十斤,不肯错放一颗”的较真。
这背后,是一群年轻新农人,“创百年老字号蓝莓品牌”的希冀和认真。
“双重身份”背后的选择
从外面回来的多数返乡的“新农人”几乎都拥有双重身份。一面熟悉田间地头、生长于乡野,另一面通过互联网,洞悉更大的商机。
如果你问曹华鑫,喜欢城市还是农村,他现在的答案笃定直接:农村。但其实,对于城市,他也有过向往。
他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村家庭,在少年曹华鑫的印象里,父母在天蒙蒙亮时就出门,除了吃饭的时间都在地里。他从小也在地里浇水、施肥,心里就想,当农民实在是太辛苦了。
他曾打定主意,不再过这样的生活,选择学习软件,去北京闯荡,成为了一名程序员。
见证了互联网时代最辉煌的高峰时刻,也见过了国内最繁华的城市的高速奔涌,曹华鑫还是决定回到乡村。
“每天醒来就是对着电脑,程序员是个青春饭,熬夜干几年身体就不行了。”分不清白天黑夜的格子间,荧光灯管在头顶嗡嗡作响,键盘敲击声像永不停歇的雨点,把人困在一行行代码织成的网里。城市闪亮的玻璃幕墙把天空切割成碎片——那片天空永远蒙着层灰,远不如记忆里老家屋顶上的透彻。
“我又重新参加了高考,考进了一所农科院校,这次选择了农业专业,觉得以后无论时代怎么变,农业总需要人去干。”大学毕业之后,曹华鑫来到了马连庄镇蓝莓种植基地,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土地上,曾经写代码的手,开始编辑智慧浇灌系统的程序,那些服务于游戏的程序,改写为智能温控的指令,新农人的“新”,从来不只是脚下沾泥的姿态,更是让数字技术扎根土地的智慧。
新农人这条道路上,同志者,越来越多。
2001年出生的苗文腾,大学毕业后拒绝了留城的工作,选择蓝莓,不仅是因为充满希望的团队,还是怀着未来农业创业的梦想,希望能有一天也组建属于自己的农业创业项目;2002的李得岐,入职不到一年,已经可以独立负责一个基地的项目,从智能操控到蓝莓种植,迅速成长为“多面手”……
作为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21岁的张文龙今年刚大学毕业,这是他面试的第一份工作。
张文龙说,一上班就遇到蓝莓抢收季,没人给他慢慢成长学习的时间,不仅要一边学一边干,更要快点干、加速干。好在大学学习的农业类专业,虽然对蓝莓不熟悉,但他对土地很熟悉。
抢收那几天,他白天跟着学疏果、分拣,晚上就在宿舍翻专业书查蓝莓保鲜技术,还试着自学了短视频剪辑技巧,拍蓝莓从采摘到打包的过程发在网上。在兵荒马乱的就业季,在大多数同学还在观望和选择的时候,这种脚踏实地的踏实像一汪沉静的湖,在喧嚣的浪潮里守住了自己的节奏。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群年轻新农人,正以各自的方式,用技术与热情编织着农业的新未来。他们从校园走向田间,打破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壁垒,将青春的梦想与汗水融入每一株蓝莓的生长脉络中。
夏天的田野,是希望的田野。一串串圆滚滚、胖嘟嘟的蓝莓就像蓝宝石,点缀在枝头,他们是这些新农人的希望,也是当地无数农人的新希望。莱西市马连庄镇管家村书记吕文波高兴地跟记者说,随着蓝莓基地的建设,农户家门口就能上班,摘一天蓝莓净收入几百块,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带动相关的农户每年增收 5 万元左右——这是钱的事,但也不是用钱能衡量的事。
这是希望,是能攥在手里的踏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奔头。
这一批蓝莓的采摘已近尾声,下一季的丰收将在新年时到来。郭亚男觉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土地,总有一天,农民,会成为年轻人骄傲的好职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李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