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7月5日,“苏超”南京vs苏州的赛场上,一只身着云锦龙袍的拉布布玩偶成为焦点。玩偶身上那件仅巴掌大小的“娃衣”,不仅让现场球迷争相合影,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南京云锦,这项曾专供皇室的非遗技艺,竟以如此鲜活的方式“破圈”触达年轻群体,并与当下国内最热的体育赛事“苏超”完美融合,南京云锦的创意之力,是南京文创努力破圈的一个缩影。
超级挑战:
当“非遗慢工”遇上“苏超快车”
“‘苏超’热度来得很快,如能把南京城市文化符号——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向更多外地朋友展示,这是团队格外想做的。”南京云锦博物馆品牌设计师樊瑶告诉记者,“南京云锦从设计到生产,必须慢工出细活,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云锦之魅在‘苏超’赛场上呈现出来,这是团队一直思考的。”“理论工期两个月,实际只用了半个月。”
回忆起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此次“娃衣破圈行动”的云锦博物馆团队负责人汪夏杨感慨万千。给“苏超”吉祥物“豚宝”及拉布布定制云锦战袍,团队面临的是一场“微缩工艺的极限挑战”。不同于成人龙袍的恢宏版型,玩偶圆润的身材、短小的四肢让“量体织衣”变得异常复杂。“我们反复调整纹样布局,既要保留龙形、云纹等核心文化符号,又要在方寸之间实现线条的流畅与灵动。”樊瑶展示着设计稿,下摆原本密集打褶的龙襕褶被简化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飞龙,而龙身则通过对纹样设计的精准控制,在缩小后仍保持威严气势以及龙的形态。
最惊险的环节出现在织造阶段。由于娃衣需在同一锦缎上完成多个部位织造,团队创新采用“暗褶”工艺,通过预先计算面料拼缝位置,在织造时预留褶皱空间,最终实现“下机即成型”的效果。“两位织造老师轮班,每天工作16小时,连吃饭都在机台旁。”汪夏杨透露,尽管工期压缩,但传统工序一步未减——从挑花结本到意匠绘图,每道流程都严格遵循古法。
潮流在线:
从展柜到赛场,脚力与指力同频共振
“云锦龙袍娃衣”的爆火,绝非偶然。在“苏超”赛场,吉祥物“豚宝”身着云锦战袍与球迷互动的画面,被镜头定格为经典瞬间;而以麒麟纹样设计的“麒开得胜”“麟门一脚”潮玩挂件,更成为球迷应援的“标配”。“我们希望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文化’。”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一语道破破圈逻辑。
“我们始终保持着对于潮流的高度敏感度。”简名伟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网络逐渐获得年轻群体关注的“南京云锦”与体育精神的“精益求精”“突破自我”有着内在的契合,从展柜到赛场,也是一次脚力与指力的同频共振。该人士进一步阐释,龙袍象征的“王者风范”,与赛场上球员的拼搏精神形成呼应;云锦“千万纬丝织一锦”的极致追求,与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自我超越理念不谋而合。“当潮玩穿上龙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两种精神的双向赋能。”
预见未来:
南京文创力量优势
在于精、快、准
对于南京云锦博物馆而言,这其实是一次极具标志性的“破圈”实践: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博物馆的展柜和历史文献中,核心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
樊瑶说,拉布布系列作为全球性潮流IP,它拥有庞大的、跨越国界的年轻粉丝群体,自带亲和力与情感投射。通过以“轻”载体承载“重”文化的方式,拉近古老技艺与年轻心灵的距离,让年轻人在喜爱玩偶的同时,自然关注到其身上承载的“寸锦寸金”的技艺价值与历史底蕴。
同时,简名伟表示,自去年南京马拉松开始,南京云锦图文融入了文创奖牌,再到今年的“苏超”,每一次与大型体育活动相融,都是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与文创重构非遗发展的一次大考,要想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并不容易,唯有发挥南京文创力量的“精细、快速、准确”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期南京云锦博物馆也将联合更多文化创意单位,推出更适合体育传播、城市传播的内容。
实习生 潘沁
南京晨报/爱南京
记者 黄阳阳
上一篇:兴义马岭河景区最佳观瀑期游人纷至
下一篇:土特产出村“钱”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