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王继红 通讯员 郑欣 姜玲
前不久,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浙江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第一批)名单,我市27家企业上榜,其中市本级占12席,集中体现了我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与竞争实力。此外,柯城区1家、江山市5家、龙游县3家、常山县4家、开化县2家上榜。
智能工厂是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巨化集团)、4家省“未来工厂”(巨化集团、一道新能源、天际互感器、极电新能源)、11家省智能工厂、45家省数字化车间。其中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如巨化集团实施“零手动、零备机、零距离”“三零”工程,对148套化工生产装置实施数字化改造,形成化工行业绿色安全高效的“未来工厂”新模式,相关做法成效在2023年全国首届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上作交流推广。
透过案例看发展
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圣公司”)PTFE智能工厂被认定为2025年浙江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近年来,巨圣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深耕细作。作为国内氟精细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巨圣公司根据《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4年版)》,围绕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生产作业、生产管理运营管理等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公司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为手段,通过购置设备悬浮PTFE装置、分散PTFE装置、TFE装置,结合集团公司统一部署的LIMS系统、SAPERP系统、MES系统、OA系统、WMS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实现生产经营数据互通共享、关键生产过程精准控制、生产与经营协同管控。
一同上榜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的科润智控节能型变压器智能工厂,总投资24616万元,根据《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2-3级要求,围绕企业综合效益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开展建设,涵盖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物流、集成优化等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智能化设备,计划购置电机恒张力箔绕机、电力变压器高压线包自动箔绕机、高压自动排线机、配电变压器线圈加工中心、高压绕线机、变压器铁芯自动叠装生产线、智能车间线圈干燥炉运输RGV小车等,公司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数据互通”的建设原则,通过部署MES、ERP、CRM、PLM、WMS、SRM、APS、售后管理系统、CAD、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使公司处于同行业数字化领先水平,实现工厂数字化设计与交付、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生产计划优化、人机协同作业、数智精益管理、质量追溯与分析改进、智能仓储、供应链计划协同优化等应用场景。
行业、企业、车间全面推进
通过持续努力,我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样板案例。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行业层面看,江山木门行业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中小企业“N+X”数改模式。现已有百余家门业企业开展轻量化改造,企业数改成本从平均每家150万元降低至50万元,改造周期缩短至原先的六分之一,相关经验获得国家、省有关领导的批示肯定。
从企业层面看,部分企业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打通,成功打造“智能工厂”。如浙江龙游李子园公司委托浙工大生态工业创新研究院,开展智能工厂规划设计,定制开发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等系统,集成ERP搭建数据中心,定制开发数字孪生平台,优化形成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生产成本降低12%,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人均生产效率提高19%,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盈利水平。
从车间层面看,一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建设“数字化车间”。如衢州三源汇能电子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引进国内先进的电气装配自动流水线、环形铁芯自动生产线、环形变压器自动绕线生产线、静电喷涂生产线、钣金数控设备等,关键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0%,生产效率提高21%,能源利用率提高13%,运营成本降低22%,产业研制周期缩短31%,产品不良率降低20%。
智能化的基石是数字化
企业数字化水平包括数字化基础能力、业务数字化能力、集成创新能力3个一级指标,下辖14个二级指标。我市企业在数据和业务集成应用率,业务模式创新比例,办公、财税和人事数字化普及率,工业装备联网率,工业装备数控化率,网络基础普及率,运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和采购数字化普及率8个二级指标的数字化覆盖率超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结合“两新”工作推进,工业企业的设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规上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估中,企业数字化水平分为4个阶段,衢州市双创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其中1.0是生产经营中,有单个环节实现数字化应用;2.0是包括生产制造在内的多个环节实现数字化应用,基本接近“数字化车间”标准;3.0是在2.0基础上,企业内部业务实现系统打通、数据共享,基本达到“智能工厂”标准;4.0是在3.0基础上,打造跨区域、跨企业的平台和系统,实现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基本达到“未来工厂”标准。
行业与区域分布现状
围绕“加快构建衢州特色‘6+X’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推进我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其中数字化水平2.0及以上覆盖率最高的是集成电路和新材料产业,主要是这两个产业对工艺和流程的控制要求严格,设备数控化率较高,生产过程已逐步从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如新材料产业中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其次是新能源和特种纸。数字化水平相对较弱的是高端装备和生命健康产业,主要因为是高端装备产业多数为离散型企业,生命健康产业中部分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两类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较低,核心业务的数字化改造需求也相对较弱。
从区域来看,各个区块产业基础不同,数字化水平也有所不同,智造新城所在的两区,龙头企业集聚,数字化水平明显高于县(市)。从水平层次来看,柯城区、衢江区在数字化水平2.0的企业比例上占据领先地位,江山市、常山县居中;江山市、柯城区、衢江区在数字化水平3.0及以上的企业数量上位居前列。从业务环节上看,市级和县(市)间差距也较大,14项二级指标中柯城有9项指标处于第一位。如物流仓储数字化普及率,最高的柯城区与最低者有三倍左右差距,各区域数字化发展水平分化明显。
针对研发设计环节数字化普及率较低、数字化转型深度覆盖仍有阻力、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力量较弱等短板,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强引领、强保障、强覆盖、强创新多措并举,力争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数字化动能,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