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风筝呀风筝,请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吧!”这段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出自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2025年第26周“作文之星”——苏州科技城外国语附属秦馀小学校三(3)班胡苵的作文《飞翔吧!风筝》。文中,她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里风筝高飞的热闹场景,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的感知,尽显小作者独特的写作灵气。
7月9日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胡苵及三(3)班指导老师钱祎萌进行了线上采访。当谈及这篇作文的创作,胡苵笑着说:“灵感来源于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在她看来,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写作的宝藏,春天的风、湛蓝的天、伙伴们奔跑的身影,这些真实的场景在她脑海中鲜活如初。胡苵告诉记者,写作时,她会特意聚焦细节描写:“小华握线轴的力度、小明抛风筝的动作、风筝升空时大家的欢呼……这些都是我当时认真观察到的,写出来就像重新回到了那个开心的下午。”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留心,让她笔下的场景生动得仿佛能让读者听见风声、看见风筝飞舞的轨迹。
胡苵的写作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滋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胡苵妈妈平常注重带孩子走进自然,引导她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比如观察树叶的纹理、倾听风的声音,让她在体验中积累对世界的感知。
指导老师钱祎萌始终践行“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教学理念。她通过“五感法”引导学生捕捉感官细节,鼓励大家在碎片化时间里留心校园与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将观察与情感相融合,最终用文字叙述,让生活成为写作的素材库。同时,她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联想激活素材”,由场景延伸思考与情感,让素材不再是冰冷的记录。
钱祎萌强调,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学校也致力于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校园里的“好书推荐官”“我从书中来”“人类群星闪耀时”说书场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在书海中畅游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学校采用“三段式课堂”。“课前聚焦技巧完成微写作,课中通过范例引路与问题诊断教学,课后允许二次创作并对比修改差异,还经常围绕一个主题尝试精彩段落小练笔。”钱祎萌介绍,胡苵文中描绘的多样风筝飞扬的场景,便是这类练习的生动体现。此外,课堂中还设计“真实情境驱动”任务,如写通知、寻物启事等,让写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评价上实行“阶梯式标准”,低年级侧重说清细节,中年级注重感受与支撑,高年级强调独特视角。“好的写作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最丰富的素材库。”钱祎萌说。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泽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