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如何通过DeepSeek所创作的短句,帮助学生对比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淡红的血色”?如何运用AR技术带领学生走进盛唐文化艺术瑰宝?如何让学生在沉浸式的VR环境中将抽象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转化为具象的实战操作?7月7日,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十余位教育专家、一线名师,近30名就读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台湾有关高校的港澳台优秀学子,齐聚华东师大。师生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核心素养”为主题,交流教育理念,展示教学成果,开展深入的跨域对话与实践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健勉励入营的未来教师们作为“教育未来的塑造者”,以本次研学营搭建的交流平台,聚焦AI技术对教育生态的变革影响,探讨未来课堂形态及师生关系下未来教师所需的核心能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参与各项研学活动,为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变革贡献个人智慧与力量。
“研学营对我而言,是扩大视野的起点。”作为研学营首届优秀学员代表,来自台湾的冯亭洁老师回顾了自己毕业后的从教历程。她特别分享了首届研学营期间在上海与云南两地研学的经历,在上海学习优质教育资源赋能教学创新,在云南了解跨区域教育帮扶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校际间、地区间的相互帮扶,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可能。这些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教师的眼界有多大,孩子的视野就有多大”。
当日,“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核心素养”主题论坛正式展开。论坛通过“主旨报告+三大分论坛”的架构,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展开跨领域对话,为教师能力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
“教育本质、热爱、想象、勇气、创造、技能、常识的‘不变’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而角色与能力的‘变’则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提出“二变七不变”的核心主张,为智能时代教师发展划定了“坐标系”,恪守育人本心,借科技之力精进专业素养。
“面对技术浪潮,未来教师需以三大行动回应时代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教授认为,要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教育革新的协同者而非竞争者;深耕教学实践,通过跨地域交流、多学科协作提升课程执行力;同时,坚守教育初心,在人机交互中强化共情能力与价值引领,确保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展开。
在教学展示环节,近30名港澳台学子分别以八分钟片段教学演示,与教育专家团围绕教学设计、课堂呈现等教师核心技能展开探讨。这一与教育名家零距离对话、锤炼教学技能的实践互动平台,助力预备教师们在跨地域交流中深化教育理念、精进育人本领。
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今年是第三届。据悉,研学营后续将在上海、成都、阆中三地开展深度教育考察与教学实践。
原标题:《未来教师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港澳台学生专门来沪研学》
栏目主编:樊丽萍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