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曝光了南京一家网红店用“草酸AR分析纯”清洗小龙虾。连续多日,该店既未更换清洗溶液,也未添加新的草酸,而是反复使用同一池液体,浸泡的龙虾以及溶液散发出浓烈的酸臭味。
媒体报道称,这家店只做外卖,平台的评分达到4.9分,月售1000+份。
草酸能不能用于清洗小龙虾?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食用级草酸可用于清洗小龙虾,且草酸溶于水易清洗,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真正要杜绝的是工业草酸,从媒体曝光出来看,这家店使用的就是工业草酸,这类草酸会结合钙形成沉淀,增加肾负担甚至导致肾结石,存在健康隐患。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重于泰山。该网红店使用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工业草酸,其性质相当恶劣,无异于投毒。
诚信守法是立德之本。商家逐利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赚黑心钱(食用级草酸价格普遍是工业级的1.5–2倍以上),置顾客生命健康于不顾,无异于自毁长城。作为食品的经营者,首当其冲的是保证食品安全,如安全都不能保证,哪怕口味再好,价格再低,也是无人问津。
该店的行为同时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漏洞,根据目前的食品检测办法,小龙虾的检测中并没有草酸一项,这也就导致即便记者提供证据,执法人员也只能认定后厨卫生问题严重,责令停业整改,店家自行销毁了100多斤问题龙虾。
对于月销售额1000多份的商家而言,销毁100多斤小龙虾,只是被蚊子叮了一下,小痛小痒。这种“罚酒三杯”式的处理,根本形成不了震慑。难怪网友愤慨:违法成本太低,黑心商家被查后换个马甲就能重操旧业!
事实上,每次暴发食品安全问题,我们都能听到“严惩不贷”,但类似问题依然频发。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违法收益远高于风险时,食品安全防线就会不断被突破。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黑心商家遵守诚信,他们已非诚信之人,岂又会从诚信之事?还是需要从监管方面下苦功夫,建立完整的监管体系,将工业草酸纳入检测范围,完善追溯链条,建立更严厉的惩戒机制,只有重管重罚,让黑心商家不敢伸手,才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科技日新月异,食品安全领域也是“科技与狠活”频出,监管部门要改变守株待兔的传统执法思维,绝不能仅靠“媒体曝光-事后查处”的被动模式。必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监管利剑锻造得比黑科技更锋利、更智能,唯有以技术对技术,以体系防漏洞,以重典治乱象,才能让监管步伐跑赢“黑科技”的野蛮生长,让“舌尖上的安全”从口号变为实打实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