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沈霞娟
本报讯 “监测情况有变化,这条路慢慢走。”“秀水大道段道路积尘负荷指数异常,建议增加机械化清扫频次。”连日来,秀洲区的街头巷尾常有一辆蓝白相间的中型轿车缓缓驶过。它看似寻常,实则藏着治理扬尘的“玄机”。这是当地专门用于监测的“神器”——道路积尘监测走航车。
从外观上看,这辆车与普通轿车差别不大,可装上吸尘管、背景采样管、GPS天线和颗粒物测定仪后,瞬间变身为移动的小型监测站:车轮驶过路面,便能感知积尘情况,为积尘管控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车内的两个方形盒子是核心‘大脑’。”监测员小李盯着终端屏幕解释,屏幕上的地图与数据实时跳动,“通过GPS定位,系统实现边走边测,1秒就能出点位结果。走航车就像给道路做CT扫描,每一米路段的积尘数据都能动态捕捉。”车辆右后轮还装着取样设备,行驶时会吸入轮胎卷起的气体,系统内的感应器根据积尘情况,精准算出每平方米的积尘量。
如果说,车厢内的道路积尘负荷监测系统是道路积尘监测走航车的“最强大脑”,那么车顶的“天线”就是它的“眼睛”。据了解,车顶上的盖子是背景采样管,主要监测空气中的颗粒物,紧贴车身的定位系统则是“轨迹记录仪”,车辆轨迹点全靠它来捕捉,可以快速精准锁定污染源,形成“多点”监测模式,实时将道路数据反馈到终端屏幕。
道路积尘监测走航车行至秀水大道时,终端屏幕上的负荷值从0.1、0.3到1.0……一路攀升,地图色块也从浅绿渐变为深绿,最终跳转成醒目的橙色。“秀水大道段积尘负荷值异常,建议增加机械化清扫频次。”小李当即通过系统做好标记,为制定科学防治措施、精准加大执法与保洁力度提供了依据。
“现在点开系统,全区10个重点路段的积尘负荷数据都完成标记,就像给每条路发了张‘健康体检报告’。”小李说,这份“体检报告”正是道路积尘的“数据来源”。
近日,它迎来了新的里程碑——由秀洲区生态环境分局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联合申报的道路积尘负荷数据知识产权正式获批。这是浙江省首个由政府机构与顶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完成并成功落地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成果。
记者从秀洲区生态环境分局获悉,全区道路由于数量多、路线长、车流量大,无法通过人工检测实现全路段积尘实时性数字化浓度监测,因此通过道路积尘监测走航车集成积尘负荷、在线地图、实时数据处理、分路段数据统计和走航结果处理等功能,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能够自动、快速、实时监测,可以提高辖区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为城市道路保洁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