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通过参加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其子女可以优先获得寒暑假免费托管资格。”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总工会干部介绍,新区总工会今年实施的“互助式”托管新模式,不仅解决了职工子女寒暑假托管难题,还激发了职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见7月7日《工人日报》)
孩子放假,暑假如何托管是一个困扰众多家长的问题。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96%的职工有寒暑假托管需求,但托管机构管理不规范、费用高昂等问题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即便是一些公益性托管,大多只是看管孩子写作业,既不教新知识,也缺乏丰富的文体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一言以蔽之,家长既希望托管服务触手可及、成本可控,又期待内容丰富、兼顾教育与成长,单一主体供给的传统模式难以同时满足多重诉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海岸新区总工会探索“阵地、人员、资源、制度”四维互助体系,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实现了从政府或学校“单打独斗”到社会力量多方“抱团取暖”的转变。
具体而言,大抵可以归结为“近”“活”“暖”三大特点。
一是“近”,为社区和企业职工提供“家门口”“厂门口”的托管中心。区总工会发动有条件的社区、镇(街)、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场地单独设立互助托管点,这种“就近托管”模式,既降低了家长接送成本,又解决了机构场地租赁的高成本问题,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是“活”,这个主要体现在多元化师资库的构建。除了职工家长、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之外,“大娃带小娃”互助小组更让很多孩子成为“小老师”,挖掘了学生群体更多潜能。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模式,既解决了师资短缺问题,又培育了互助精神。
三是“暖”,该区对接普惠化课程清单、引入专业机构、聚焦职工和子女多元化需求,还开发“职业启蒙+劳动教育”特色活动,让职工子女走进父母工作场所开展“我是小工匠”活动。当孩子们走进工厂来到父母身边,这种极其温暖的场景,既丰富了托管体验,又实现了职业认知教育与劳模精神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暑期托管看似是“带娃”的小事,实则是关乎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的大事。当前,已经有不少地方都在纷纷探索类似的“互助式”托管模式,以“互助”破“困局”,以“共享”促“共赢”,不仅为职工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暑期选择,更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创新路径。
在人口流动加剧、家庭结构变化的当下,这种结合自身实际、富有特色的做法,无疑为各地破解暑期托管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心意自然就会有“新意”,期待更多地方以“互助”为钥匙,打开民生服务的诸多新可能,让每个家庭都能卸下假期看护孩子的负担,让更多孩子收获成长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