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4期,总第937期),原题为《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周丽娜 编辑高雪梅
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理解和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感知,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正在讲述新的青春故事。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柴云龙(右一)在太极拳课上教学当千年文脉遇上青春脉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年轻的姿态,在新一代的血液里流淌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理解和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感知,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正在讲述着新的青春故事。
练太极,读经典
白鹤亮翅、野马分鬃、左右揽雀尾……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第十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拳冠军、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柴云龙正在教授学生太极拳。
“太极拳节奏缓慢但动作复杂,要手眼协调地打完二十四式,对注意力、精力及脑力都是考验。整套拳打完后,注意力显著提升,学习效率更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苏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为老家河南是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我一直热爱太极拳文化,其一招一式中都蕴含着深刻哲理。我也去哲学系旁听,四书五经中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智慧对我启发很大。太极拳和中国哲学内在呼应,能令我安定内心、涵养浩然之气。”
北京大学的太极拳必修课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青年学子欢迎,并逐渐形成了太极拳健康工程。2020年,柴云龙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将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加身体素质训练的常规太极拳课发展为三大板块,即养生、健身、防身,激发了“Z世代”大学生的学练热情。在北京大学第二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他荣获人文社科类一等奖,并取得了“优秀教案奖”和“最受学生欢迎奖”。
“在北大的教学实践中,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身心调节功能、文化哲思内涵和现代教育适配性,成为青年学子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柴云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松静自然”的太极拳让学生增强了健康意识,认同劳逸结合、身心平衡理念,更平和地面对学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太极拳‘化劲’技巧中蕴含着‘以柔化刚’‘舍己从人’的理念,这一体悟挑战了青年学子早已习惯的胜负思维,培养他们‘非对抗性’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心理韧性;练习‘野马分鬃’时,两手的‘开’与‘合’、重心的‘虚’与‘实’直接对应‘阴阳互根’理论,哲学系学生称其为‘流动的辩证法’。”柴云龙介绍。
7岁开始习武,从小接受专业运动员培养,从武校、体校、省队到被特招进入大学深造,成为太极拳世界冠军,一路走来,柴云龙对此感慨颇深:“太极拳脱胎于传统武术,却超越了单纯的技击功能,将武术提升至哲学与艺术层面。太极拳以身体为媒介,将哲学、医学、伦理、美学等传统文化要素熔铸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独特的‘身体哲学’。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理解生命的智慧结晶。在当代,太极拳的价值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从身体实践抵达精神境界的路径。”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引发了当代年轻人的共鸣,除了练太极,大学生们对传统经典也有浓厚的研读兴趣。
2025年4—6月,北京大学学生儒行社联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会在校内举办了多场《庄子》专题读书会。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同学们围绕《庄子》文本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深入讨论,互动活跃,现场氛围热烈。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科技伦理、心灵安顿等问题的追问更为深切。儒行社所推动的经典阅读与人文实践,正为身处其中的青年乃至他们影响的人群,提供了涵养精神、探寻意义、回应时代课题的重要思想源泉与支撑。”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北京大学学生儒行社社长贾子菡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儒行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讨与实践,持续举办了各类读书会、学术研讨沙龙并开展传统文化支教项目。
据贾子菡介绍,读书会是儒行社的基础活动之一。社团成员通过研读中华经典典籍,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此外,儒行社在每个寒暑假期都会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期支教传习活动。该项目通常组织社团成员前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面向青少年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短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本学期暑假的传习活动目前正在筹办,计划前往河南洛阳省元头小学、广东中山博爱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短期支教。”贾子菡说。
以皮影为业
在了解、欣赏、体验的同时,这一代年轻人还传承了皮影、苏绣、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并紧跟时代发展,融入现代元素创新……“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传统文化的DNA动了”,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新潮流。
党飞华出生在皮影世家,但外公汪天稳、母亲汪海燕(汪氏皮影第四代传承人)都鼓励他自主选择未来的道路。宽松的家庭氛围下,他根据自己的兴趣考入西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同时在耳濡目染中自由地探索皮影艺术的魅力。
党飞华和他的皮影作品《二郎神》2022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党飞华跟着外公——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去拜访皮影戏“碗碗腔王”李世杰。“碗碗腔”是陕西地方剧种,自古以皮影形式演出。
已88岁高龄的李世杰当时正躺在病榻上,22岁的党飞华试探着问能否听段“碗碗腔”时,老人忽然有了精神,缓慢拿起琴唱了一曲《封神榜》中的选段《闻太师显魂》,曲调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那强劲的生命力如同枯枝上开出绚丽的花朵。”党飞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次会面让他再次慎重考虑,自己是否要接过长辈的衣钵,选择以皮影为业。
在那之后的一场家庭夜谈后,党飞华正式成为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
党飞华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皮影艺术焕发新活力,增强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他决定通过抖音快速建立汪氏皮影的品牌影响力和个人影响力。
党飞华带领团队创建了@汪氏皮影・确实牛皮抖音账号,将传统皮影戏和国产游戏、国产动漫结合,用皮影戏创新演绎“迈克尔·杰克逊”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这种新颖的形式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在抖音收获近200万点赞。
党飞华认为,非遗传承人们面临的普遍困难在于缺乏成熟的商业运营团队,无法快速生产出洞悉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与之合作的品牌方具有影响力、渠道等优势,导致非遗传承人在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
“传统文化消费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价格高,很多人消费不起;二是合适的场合少,很多传统文化产品只适用于特定场合。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降低价格门槛,让更多人接触和喜欢。”党飞华说。
为此,党飞华尝试了多种跨界合作,还与合作伙伴创建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汪氏皮影艺术馆。这是一家皮影文化主题酒店,不仅有精彩的皮影演出和讲解,还有精心开发的耳饰、文化衫、卫衣等皮影文创产品。
“尽管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我们在传承过程中仍然坚守底线,努力探索各种路径,力图唤起并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目前,我们的品牌有韧性有活力,但打磨优质内容仍是重中之重。”党飞华说。
探索评书产业化发展
将马面裙、汉服融入日常穿搭;把简约的明式家具布置进生活空间;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国潮作品备受追捧;大学生热衷于当“戏剧特种兵”,跨越多个城市只为欣赏京剧、越剧、黄梅戏甚至更小众的传统戏曲。传统艺术、中式审美正在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刚入行时最困难的就是刚入行。”“90后”袁派评书传人杜对对(本名杜浩远)打趣道,作为“一边听相声广播,一边做作业”的天津人,2009年,他刚到南京大学文物鉴定专业本科入学时就问:“南京的相声调频广播是多少?”
2010年,杜对对和同学成立了“永遇乐”相声社。在本专业读研究生期间,他的兴趣又转向了讲述故事、评论事理、文化沉淀更丰厚的评书表演,创办了中国首家硕士评书社团——对对书场。台上讲的是校园故事,台下坐的是熟识同学,掌声来得相对容易。
2016年,当他走出校园到北京工作,想靠卖票说评书谋生时,才发现“难度真的蛮高”。
面对生存压力,杜对对选择“玩命学习”。“要想长期发展,就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长期积累才能看见效果,因此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有信心,只要肯下功夫,用时间和精力来积累,促使自己成长,就能成功。”他认为。
学艺路上,他得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的女儿袁田亲传,又被北京曲艺名家马岐收为义子。从2020年起的三年里,他从北京南四环赶到北二环学艺,两天去一次甚至连去三天,坚持不断,风雨无阻,得到了老先生们的口传心授。
“下午学的课,晚上回来就直播练习。”杜对对说,500多场直播成为他演技的磨刀石,也见证了他艺术成长的关键期。他敏锐地认识到:线上互动与线下表演截然不同,并将其区隔为“不同的产品”,以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开始,全国文旅市场呈现出活力四射的新面貌,观众对“活态文化展示”的兴趣高涨。对对书场将考古、文物知识融入评书艺术,把深奥的文物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艺术语言,创新推出的“文博评书”令人眼前一亮,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
2024年,在北京石景山区,对对书场以本地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为题材创作了50段评书快板节目,在社区演出了85场。当杜对对看到观众听完文物故事仍觉“不过瘾”“时间短”的反应时,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2025年3月22日,杜对对在北京对对书场(史家店)表演袁派评书《西游记》(陈广莹/摄)杜对对认为,人们常说要保护传统文化,言外之意,需要保护就意味着生命力不强。在他看来,保护是把双刃剑,传统文化不是需要保护的“古董”,而是可以活化、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现代产业。
“评书是一个大产业,爱好者众多。近年来,音频市场需求旺盛,评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杜对对说。
“传统评书演员独立创作一部长篇评书可能需要一两年,但热点能持续12个月就算很长了。”面对这种矛盾,杜对对推动评书走向产业化分工:资料收集、文本整合、表演培训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六年间,对对书场创作数百段节目,录制音频视频数千小时。耗时一年完成了600集《庆余年》评书版,弹幕里年轻观众的“妙趣横生,太对味了!”成为对他的最高褒奖。从最初的稚嫩摸索到如今成熟运作,杜对对说:“允许试错,才是创新的前提。”
引进了现代分工的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对对书场共有7名专职人员,这支年轻的团队大部分出自考古文博专业,也有电影、话剧背景的创作者。
“在学文物鉴定的人里面画画最好,在画画的里面相声说得最好,在说相声的里面武术练得最好,在学武术的里面文物鉴定得最好。”这是杜对对曾经的网络自我介绍。除了学习文物鉴定的专业技能,表演相声、评书的传统曲艺,他还拜师研习书法、国画、篆刻和古琴等传统艺术门类。
在杜对对看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解决了就业并打开了职业发展空间。
“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也是不容错失的机遇。”他说。
《传统文化正“青春”》专题系列稿件
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当博主,推国潮
古历续新章
年轻人“穿越”洛阳
让年轻人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下一篇:感受皮影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