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1405年,郑和率庞大船队扬帆西向,拉开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丽篇章;620年后的今天,这场史诗般的航程仍在焕发新的生命力。7月8日,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举办2025年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启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从全球视野的主题大展到沉浸式数字体验,从学术研究专刊到科普绘本,多维活动矩阵不仅回溯航海壮举,更联动古今展现新时代航海事业的辉煌。同日,中海博首次对外发布“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愿景,为国家级航海文化传播勾勒新蓝图。
郑和主题大展 以全球视野解码航海史诗
“犹说宝船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在中海博第一临展厅揭开面纱。这场由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郑和文化场馆联盟联合主办的大展,创下多项“首次”:国内首个从全球航运与贸易视角解读郑和下西洋的展览,汇聚14家博物馆、6家港航单位的近150件珍贵展品,通过“时势英雄”“海域通达”“流风遗韵”“今古相望”四个篇章,立体还原七下西洋的历史图景。
展览巧妙回应观众关切的“为什么下西洋发生在明代?”“为什么由郑和完成此项使命?”“下西洋为中国与世界带来了什么?”“郑和之后,是否再无郑和?”核心问题,通过文物实证与叙事逻辑,清晰呈现郑和下西洋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必然。
同时,展览配套丰富多元的互动和数字化展项,让观众既可以近距离感触“宝船”所携丝绸与香药,也可探寻西洋“神兽”的古今面貌,感受中外器皿承载的文化汇融,领略趣味盎然的观展体验。
多维联动 从实体展览到数字生态的文化传播
本次纪念活动突破传统展览边界,构建“1+n”馆内外联动体系。在中海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展区,运用“船视宝”航运数据平台,展示了全球航运实况,并推出“车厘子上餐桌”“新能源车出海”“新能源船减碳”等互动小游戏,让观众切身体验航运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观众还可以沉浸式体验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VR项目,穿越时空界限,直观感知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及历史文化。郑和主题学术研究专刊、《海上丝路的千年“船”说》系列科普绘本也将在近期出版,以专业和科普两个视角,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学术与科普双翼齐飞。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中远海运集团合作在海南博鳌共建中国航海博物馆博鳌数字馆,将今天揭幕的纪念郑和下西洋实物展转化为数字展,于7月9日推出首展;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雅加达美术与陶瓷博物馆合作举办“万里尚为邻——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暨万隆会议70周年中国印尼文化交流展”,将于7月11日在雅加达开幕。
愿景发布 打造航海文化“超级链接”
作为活动的重磅环节,中海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愿景首次亮相。这份蓝图锚定“打造国际国内航海文化超级链接”的核心目标,明确“权威讲述者”与“有趣传播者”的双重定位,聚焦三大任务:讲好中国航海故事、普及航海科学知识、促进国际航海文化交流。
“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究、藏品征集、文创开发”等五大核心业务体系勾勒具体路径,比如,陈列展览将围绕“何以行舟、丝路交响、蔚蓝海洋、海纳百川”四大系列,打造更具叙事力的展览矩阵;教育活动聚焦“爱航运、爱科技、爱生活、爱文化”,设计从儿童到成人的全年龄段课程等。
从620年前的宝船扬帆,到今天的全球航运网络,中国航海事业始终承载着开放包容的基因。此次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与中海博发展愿景的发布,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原标题:《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启幕,纪念展解锁七下西洋历史密码》
栏目编辑:张钰芸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