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13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对观众开放。
1.2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等,全面展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
一位北京密云的母亲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抗战前线,他们全部为国献身。她叫邓玉芬,被称为英雄母亲。
一面“死”字旗,是战士王建堂出川抗战前,收到父亲赠送的礼物。白旗正中,斗大的“死”字苍劲有力。右侧两列小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我像许多青年人一样,愿意把自己献给党!”作曲家冼星海在一张作文纸上,郑重写下入党申请。80多年过去了,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依然在传唱,激昂的旋律鼓舞人们奋进。
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定格了沈忠明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他是在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批共产党员,时年27岁。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西南边陲的滇缅血战……5098个日夜,死与生、恐惧与坚韧、历史与现实,在展厅交汇。
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无缝传递。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序厅。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丰富内容
8个部分重现14年抗战历程
这场展览像是一次跨越80年的回眸,观众通过“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砥柱中流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战略支撑 中国艰苦抗战打破法西斯称霸世界的图谋”“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得道多助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伟大胜利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个部分,重温中国人民14年伟大抗战的光辉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抗战馆馆长罗存康介绍,展览运用多种现代展陈手段,将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艺术品、历史场景立体呈现,体现了4个特点。分别是注重将1931年至1945年共计14年的抗战历史贯通呈现,全面展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注重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着力展现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注重凸显中国抗战的东方主战场地位,着力展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注重讲好抗战故事,深挖细节,以物证史,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
展览还特别设立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专区。走进去,两侧白墙上用红字铭刻着民政部已经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观众将手放在互动装置的屏幕上,在指定位置鞠躬或敬礼,可以为他们献花。屏幕上显示着献花实时人数。
英雄如光,照山河远阔,人间烟火。
改造后重新开放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新颖展陈
借助科技力量和抗战人物对话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抗战馆副馆长李志东说:“展览运用多种现代展陈的手段,充分体现正确历史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抗战巨型照片墙上,5098张抗战老照片是一瞬,也是很多人的一生,更是一个国家涅槃重生。
光影变幻中,象征胜利的火炬图案在照片墙上亮起。李志东说,这面墙反映了中国人民14年的浴血抗战历程,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计5098天。这些画面,有战火纷飞的场面、满目疮痍的城市、交织的弹雨枪林,和一个个坚毅的面孔。
而这是一个缩影,展览通过设置类似现代展项,比如大型主题视频、中国支援盟军作战景观等,重点凸显中国战场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和抗战人物对话,沉浸式体验历史。
在抗战家书视听空间,10封抗战家书被制作成10部微缩版“纪录片”,白纸黑字成了生动的画面。
老照片中的赵一曼“动”了起来。她在就义前,提笔给儿子写下一封家书:“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往事历历,搭配朗诵,催人泪下。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在展厅复原——红色条幅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七大投票箱、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委员会献给中共七大的贺幛等也同时展出。长条木桌上藏着“时空机”,观众可以参考当时的座次表,择席“参会”。这次大会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
毛泽东的七大代表证也出现在“会场”。红色封皮,内左页上方,两行横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下方竖印“代表证”,旁边是手写的序列号;右页上方横印座号、姓名和注意事项。当时,毛泽东坐在1排7号。
一些新颖的展陈手段让老故事焕发新精彩。
“屋顶”上,一队人马正猫着腰急行;一叶扁舟藏身“芦苇丛”中;穿过弯曲低矮的“地道”后,大屏幕上的“地道战”正在进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出的地雷战、地道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克敌制胜的巧妙战法,生动地呈现在展厅里。
其实,重新“体验”苦难,经历“硝烟”,不是为了有趣的参观感受,是为了聆听更真实的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宝贵财富
1/3的珍贵文物系首次展出
抗战的胜利,是河山光复,也是民族的洗礼。而珍贵的展品,宛若灯塔,传递先辈的智慧与勇气,给予我们面对风险挑战时的不竭动力。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800多件珍贵的历史影像、文物实物,120多件文献档案,带观众走进耳熟能详的抗战史。多种版本的《论持久战》、记录延安的珍贵影像、党的七大重要文献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建设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使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
东北抗联的艰苦战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战斗,通过一组组数据、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档案重现,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我们通过600多件馆藏和新挖掘的照片、档案、文物等,着力展示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直接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罗存康举例,展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对日战争宣言》,今年公布的杨靖宇给东北抗联第1路军第3师的信函等。
1936年8月11日,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给伪民政警务司关于赵一曼的报告上写着,“右者为中共满洲省委珠河县委妇女会路北区委员会的宣传部责任者”等。讲解员说,这是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首次展出。报告提到,赵一曼被逮捕后,“排除万难而脱逃”的原因是为了“再投到赵尚志的麾下去,作一个抗日战线的斗士”。
罗存康说,展览中有1/3的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包括关东军残忍杀害杨靖宇后在他的头颅前的合影、洛川会议会议记录等。
展览还通过193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为联合抗日给张学良的亲笔信,毛泽东等撰写的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手稿等100余件重要文献,着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在展厅循环播放。《一二·九运动历史影像》首次亮相。拉着横幅,手举喇叭的青年学生从镜头前走过,“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仿佛在耳畔响起。黑白无声纪录片《通往延安之旅》,邀观众跟随瑞士记者瓦尔特·波斯哈德的镜头,和八路军从西安前往延安,同路的知识青年,街头的摊贩,人人都情绪饱满,热情友好。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李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