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微博
撰文丨韩璐
每年的7月8日,是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保险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稳定器”和“减震器”,将个体难以承受的风险转化为群体可分担的成本,既是个人规划未来的理性工具,也是社会构建安全网的关键支柱。
然而,社会发展正深刻重塑保险的内涵,今年“78保险日”以“爱和责任,保险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精准回应了这种需求变迁——
公众对保险的期待,已超越单纯的事后赔付与经济补偿,更渴望保险成为可感知、可信赖的“美好生活守护者”,推动社会认知从偏重“功利性交易”向追求“共生性守护”转变。
作为保险行业的标杆,中国平安正以其前瞻探索,为时代命题写下注脚——
响应用户需求升级,推动服务从传统“理赔触发点”,向全生命周期“陪伴式守护”跃迁,借科技之手,重塑有温度的保险新生态,让守护更前置、更主动、更贴心,更好发挥保险“两器三网”作用。
从“赔”到“陪”,保险服务理念之变
中国平安的保险服务,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内涵进化,从传统聚焦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经济“赔付”,向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保障的全生命周期“陪伴”跃迁。
推出急速救援服务,分秒必争,救援前置。危难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客户不止需要传统理赔,更需要救援救助。
为此,平安推出“全球急速救援服务”,让救援跨越山海,让客户感受“被守护”的温暖,让保险成为客户危急关头的依靠与希望。
今年5月,赵先生在印尼突发急性脑炎。语言不通、医疗资源有限,家属紧急求助平安“全球急速救援专线”。
平安迅速响应:专家远程会诊、ICU专机就位、跨境通道开启。次日,患者经空中ICU转运回国,无缝救治,脱离危险。
2025 年2月,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代理人李新屋收到 VIP 客户龚先生女儿的求助:“爸爸昨天突发急性呼吸衰竭送医,入住ICU并持续高热。目前情况危急,希望能回到深圳接受进一步治疗”。
但当地救护车需要2万多费用 ,而且风险特别大没人敢接。得知这一情况,李新屋为客户申请了“全球急难救援服务”,援助机构接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组建专家小组与医院取得联系设计转运方案。
最终,客户2月 13日 11点从广西出发,20:00抵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只花了9个小时就到达了深圳。因为转院及时,龚先生得到妥善的后续治疗,保证了生命安全。
居家养老,用陪伴让保险服务更有温度。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是亿万期盼。
平安提供普惠方案,平安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化身“无形守护者”与“温暖陪伴者”,弥补亲情距离,延伸关怀,让老人安全省心,让子女安心。
85岁的王奶奶独居北京,通过平安“三位一体”管家,她语音获取提醒,远程学习课程;生活管家24小时在线,医生管家随时问诊。
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让王奶奶自信走出家门,其跨越数千公里前往三亚旅游的视频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保险在此超越了经济契约,成为生活伙伴与情感支撑,重心前置至守护安康与品质生活。
企业风险管理,从“赔偿”转向“预防”。主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在广东清远,针对铝业安全难题“漏铝”,平安运用“AI+物联网”技术,为豪美新材(维权)定制风险减量方案。
平安利用厂区既有摄像头,加装AI超脑系统,结合智能AI摄像头,对员工生产作业及在岗情况进行精准识别与分析,人员离开工作区域10秒即触发报警,有效规范作业流程,预防违规操作,消除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其次,平安产险在熔铸井边部署可燃气体探测器,对潜在气体泄漏风险进行全天候、高灵敏度的监测与预警,有效降低火灾爆炸风险。
系统上线半年,已经成功为企业预警7次风险,预估减损210万元,改变了此前企业投保无人敢保、投保贵等难题。
无论是极速救援、居家养老还是风险减量,平安的实践都勾勒出了服务升级路径——
让保险超越事后财务补偿契约,成为可感知、可信赖、全生命周期的温暖守护与坚实伙伴。
平安的实践,标志其角色从“事后理赔止损方”转变为“共担风险、共筑安全”的伙伴,服务内涵拓展至事前防御与价值创造。
这正是平安“从赔到陪”的保险理念变迁的缩影。
科技筑基,推动效率、智慧蝶变
多年来,平安保险服务的效率提升、服务创新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这一关键驱动因素。
科技,正是驱动平安实现“从赔到陪”服务内涵跃迁的关键基石,“高含科量”构成了其产品与服务稳健前行的坚实根基,也让平安的服务“省心、省时、又省钱”。
发展至今,平安已通过“953”布局,构筑起强大的科技护城河,被公认为“深圳科技创新四姐妹”。
9大数据库,日均处理数据超10亿条,覆盖2.4亿金融客户,深度洞察需求,提升用户体验;5大前沿实验室(微表情、智能图像、智能语音、大数据、硅谷实验室),持续探索技术边界;3大科技公司,聚焦深化AI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科技提升业务效率,让保险服务惠及更多用户。科技之于平安,首先在于优化成本结构,让利客户,提升保障可及性。
平安产险自主研发的“鹰眼系统DRS3.0”,聚焦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安责服务、万物互联四大核心模块,并能围绕制造、能源、化工、冶金、风电等行业的不同风险场景,打造定制化的风险减量解决方案,有效实现隐患治理、人员保障、设备监测及作业监控等功能。
2024年一整年,该系统发出台风、暴雨、洪水等灾害预警信息超105亿次,覆盖近6740万个人及企业客户,有力赋能各地政府和企业把握公共安全主导权。
科技驱动服务升级,让保险服务智慧升级更有温度。
在平安内部,科技赋能的价值链条异常清晰,就是要更快识别风险、精准理解需求,从而高效匹配“守护”资源;解放人力,使员工能更专注于提供有温度、专业化的客户关怀。
以居家养老领域为例,平安集团依托物联网、AI及大数据等核心技术,为长者构建起覆盖“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十大场景的智能生态服务网络。
从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安全健康,到AI管家精准匹配个性化服务,再到远程医疗专家触手可及,真正兑现了“生活有人陪、生病有人管、享老有人护”的承诺,让长者居家养老更安全、更省心。
这套深度科技融合的服务体系,为应对“9073”养老格局、提升长者生活品质提供了创新的“中国式”方案。截至2025年3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累计服务客户超19万名。
金融为民,躬身践行爱与责任
从1988年蛇口初创时怀揣“保障生命尊严”的朴素初心,到今日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提供商,中国平安的进化史始终铭刻着一条清晰的价值主线——金融向善,为民而生。
这份深植基因的承诺,不断驱动平安突破传统保险的价值边界,重塑其核心内涵。
也成就了业界对其“如果想知道中国保险行业在做什么,先看看平安在做什么就知道了”的评价。
回顾保险业过往,风险等量、事后赔付都曾是行业圭臬。然而,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守护需求,单一的事后经济补偿已显局限。
平安敏锐洞察时代脉搏,率先推动保险逻辑的深刻变革——从传统的“风险等量”理赔应对,转向以“风险减量”的全场景服务。
从 “急速救援”的分秒必争,“居家养老”的 全程守护,到 “风险减量”的未雨绸缪,这些实践共同定义了平安对保险新内涵的深刻洞察,其角色已从传统的“被动赔付者”, 蜕变为危难关头的“应急守护者”、人生旅途的“终身护航者”和社会风险的“前瞻治理者”。
上一篇:在躬身入局中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