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家事调解室里,西郊人民法庭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调解。白银区西郊人民法庭供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法官,真的不知道如何感谢才好,我终于不怕再被家暴了。我会好好抚养两个孩子,让生活慢慢好起来……”
不久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的妇女包某攥着法院的离婚判决书,颤抖的声音透着些许释然。这起纠葛多年的离婚纠纷,最终在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法院西郊人民法庭家事法官的判决下一锤定音,包某也从这桩带给她痛苦和失望的婚姻中走了出来。
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法院西郊人民法庭是个法官均为女性的“女子法庭”。近年来,西郊人民法庭秉持“公心、耐心、细心、齐心、爱心、恒心”“六心”办案理念,坚持柔性司法,用温情营造温暖,用温暖筑牢温馨,彰显巾帼审判特色,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誉。
法中融情解纷争
2006年,包某和李某相识后结婚,婚后一年,两人生育一女。2014年11月,因李某参与一起刑事犯罪,两人婚姻出现第一次危机,后双方经法院判决离婚。2017年1月,出狱后的李某和包某自愿复婚,后两人生育一子。
在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因生活习惯差异、家庭琐事等矛盾频发、争吵不断。激烈争执下,李某曾对包某实施过家庭暴力。2023年3月,对婚姻心生失望的包某提起离婚诉讼,但在李某承诺愿意改变自己、为家庭分担更多责任的情况下,双方再次和解。但是一年多后,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看不到希望的包某彻底心灰意冷,遂再次诉至法院,坚决要求离婚。
面对这桩婚姻纠纷,西郊人民法庭的法官首先对家庭矛盾的情况作了详尽了解,耐心开展庭前调解,但最终调解无效。开庭后,双方都同意离婚。最终,结合查明的事实和证据,根据双方的真实意愿和婚姻自由原则,在征求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的意见后,从充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角度出发,判决双方离婚,判定由母亲一方抚养两名子女,双方互相配合履行对孩子的探望权利,判决合理分配了夫妻共同财产。对该判决双方最终都认可并表示愿意积极履行。
“对于这起离婚纠纷案,我们根据双方的真实意愿和婚姻自由原则,做出了令双方都满意的判决。”该案件的法官马环宇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想得多一些,长远一些,每次面对这种类型的案例,我们总会这样要求自己。”
上述离婚案只是西郊人民法庭的一个工作缩影。自2022年以来,西郊人民法庭积极升级打造婚姻家庭专门法庭,构建涵盖综合审判法庭、少年法庭、家事调解室、心理疏导室、亲子活动室的“两庭三室”温馨模式。挂牌“巾帼工作室”,同时组建由婚姻案件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牵头,法官助理、专职调解员和女性书记员组成专业审判团队,将修复家庭关系、化解情感矛盾作为审判工作的核心目标。特聘基层调解员、心理咨询师,联合妇联干部、社区工作者、专业律师等组建审判辅助团队,为家事纠纷化解提供多元视角和专业支持。为提升审判质效,西郊人民法庭创新推出“找—疏—导”三步工作法,同时编印《家事纠纷审理指南》,为家事审判工作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引,切实提升了家事纠纷化解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柔性司法有作为
“不要让短暂乌云遮住未来阳光,走好人生每一步,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这是少年法庭墙面上的法官寄语,也是西郊人民法庭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过程中始终秉承的理念。
2023年9月,在对一名犯盗窃罪的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宣判后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被告人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法官阿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不想再走偏路,以后社会还能否接纳我?我现在才刚满18岁,如果再到原来的学校上学,别人肯定都瞧不起我、嫌弃我。我想找个工作,努力过不一样的生活。”
办案法官充分了解了被告人及其家属的意愿,并与成立了关护基地的相关企业充分沟通,成功推荐被告人到企业中工作,还帮助另一名年龄较小的迷途少年完成转学安置。
为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司法权益,西郊人民法庭的法官们运用庭前把脉、圆桌审判、心理疏导、法官寄语、跟踪帮教环环相扣的“五步工作法”,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信一教一承诺”制度,联合教育、民政、工商等部门,与当地的职业学校、优质企业等共建青少年关护基地。同时,对涉未刑事案件,做到每一件案子都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注重其心理创伤的治愈、过激情绪行为的安抚和疏导工作。
2024年以来,西郊人民法庭共审结民事纠纷1471件,其中婚姻家事纠纷842件,经调解和好离婚纠纷183件,调解撤诉545件,调撤率64.7%;审结涉及未成年人刑事29件35人,发出家庭教育令两份。
“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女子法庭’优势,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道路上,注重庭审教育和劝导,以耐心、细心的工作作风,以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则处理各类家事矛盾纠纷。用司法的温暖驱散家庭阴霾,以法治的力量守护万家灯火。”马环宇说。
上一篇:红墙里的时光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