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曹政
新疆和田,一条北京路横贯东西。与北京结缘的不只是名字,路两侧的众多地标也是北京援疆近三十载的见证:和田地区第一所本科院校,从“鸽子巷”变身为网红打卡地的团城景区,纺织产业全链条落地的北京工业园区……
北京路是援疆故事的生动注脚。北京援疆近30年,累计选派3300多名干部人才,实施2800多个项目,全方位推动和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近日,记者从这条北京路出发,沿着路上的交流足迹,揭开一段段动人的援疆故事。
改善民生 体现“北京温度”
和田市北京西路169号,新疆和田学院,是和田地区的第一所本科院校。
“从窑洞变成现代化大楼了!”看着眼前拔地而起的高楼,新疆和田学院党委常委王继青无限感慨。1991年,他从甘肃考到新疆和田学院的前身——和田师专,住进窑洞般的宿舍里。大学毕业后,王继青留在了和田,一干就是30年。
这30年,他看着和田一点点变化,也成了北京援疆的见证人。“外地的学生不愿来,本地的教育跟不上,如果能有本科院校,就可以为和田,甚至是南疆培养更多人才。”他说。
但建一所本科院校谈何容易?
新疆和田学院的筹建起自2018年,“钱”和“人”是关键。新校区一期、二期建设中,北京援疆资金支持的十几栋教学楼、办公楼拔地而起;8所北京高校与和田学院牵手,选派优秀干部人才以“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模式全方位帮扶,手把手指导和带领当地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30余项;学校图书馆未达到本科院校设置要求,北京高校、企事业单位捐献图书资料75万册。
“现在的宿舍有四人间、六人间,上床下桌。”去年,第一届本科生巴根刚一报到就对宿舍赞不绝口,再也不是30年前的窑洞了。开课后他发现,援疆的老师们认真负责、风趣幽默,课堂一点也不枯燥。他已经规划好,未来毕业后留在新疆、建设新疆。
距学校不远的和田县人民医院内,村民伊敏尼亚孜·麦提托合提陪着妻子等候在北京援疆医生的诊室外。妻子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过去一直没看好,听说这里有北京医生特地赶来。用他的话说:“这医生信得过!”
这座医院规模在当地数一数二。此前,由北京援建的外科妇科综合病房楼、中医综合楼和医养康复病房楼投用,一下子增加了600张床位。
“硬件”有了,“软件”更得跟上。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庄扬名到和田县人民医院工作不到一年,诊室里就挂满了锦旗。他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累计服务患者1万多人次,还收了徒弟。“等有一天我们回北京了,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医团队!”他说。
挖掘文化 “润”疆细无声
社交媒体上,和田的网红打卡地中必有一站——团城。这里因其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式分布环绕而得名。
过去,团城基础设施落后,大多为自建土坯房,不通水电气暖,是位于市中心的棚户区。由于当地居民在此卖鸽子为生,团城也被称为“鸽子巷”。
住在团城的阿吉古丽·艾尔肯记忆犹新,改变发生在2016年——北京援疆指挥部与当地政府部门带动社会投资,对团城2094户进行整体改造。
“欢迎你们到我们团城来!”她家在团城的房子修葺一新。随着2020年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2023年创建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团城商业业态得到极大丰富。她家对外出租了两家门店,每年仅租金收入就增加了几万元。
行走在团城内,处处都能听到动人的歌声,走几步便看到热情的维吾尔族姑娘跳起麦西来甫。在北京援疆项目的支持下,各地的群众文艺演出队伍每晚到团城轮演,成为一张流动的名片。
仅一座团城,在改造完工后年接待游客就有210万人次,比改造前增长152万人次,旅游收入1.16亿元,比改造前增长8400余万元,带动商业868家,带动就业2200余人。
载着风土人情、文化印记的北京路还在延长。“文化润疆,关键在于‘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田篇章的挖掘,恰恰可以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负责人说。
2000多年前,于阗古国的都城叫约特干。正在建设的北京路延长线上,和田县巴格其镇建起了一座城池——约特干故城,成就了和田地区首个民俗文旅项目。
三年前,景区虽然建了起来,却差点经营不下去,灯光音响等设施都没装上。“最难的时候,北京来的一笔援建资金真是雪中送炭!”运营方新疆果旅文化旅游公司副总经理阳帆说,北京投入援疆资金,支持约特干故城购买演艺灯光、投影、音响、威亚等设备,这才让“万方乐奏有于阗”夜间沉浸式演出真正实现。
产业帮扶 播撒振兴希望
北京路东边,一座以“北京”命名的工业园区里能听到不少地方“口音”。
操着广东口音的黄浩铭是新疆纱纤亿产业互联网公司总经理。“和田有丰富、年轻的劳动力资源,生产优质棉花,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非常有优势。”他从广东跨越5000公里来到和田,心里想着一定要把先进的纺织理念和技术带到和田。
“广东-北京-新疆”,这源于三地的牵手。去年8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打破对口支援结对关系界限,促成广东纱纤亿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和田地区签约合作,在当地一下子成立了三家公司,构建起集互联网平台运营、高品质时尚服装加工、织布印染为一体的产业生态。
建厂、投产都是“加速度”。纱纤亿服装加工车间里,产线飞速转动,500多名和田本地工人如同接力赛一般,赶制一批新订单。每条生产线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目标产量、实际完成量及返工数,超过一半的返工数都为“0”。“设备先进了,培训给力了,返工自然就少了。”厂长邱圣华说,北京援疆提供了设备购新补贴,帮企业引入国内先进的智能化设备,返工率成功控制在了2‰以内。
“这里管吃管住,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还学到了技术。”员工吾日古丽·买提库玩进步非常快,不久前还拿到了奖金。
除了引进纱纤亿外,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去年还引导北京企业全疆布局,推动北汽集团、京能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落子新疆,对接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来和考察,签订绿色矿业、文化旅游、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协议15项,助推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疆一年后,黄浩铭又有了新规划——不远处的洛浦县,2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建好运营后,将形成一条从纱线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还能再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赋能当地200多家服装企业,每年带动地区工业产值30多亿元。
与他一样,各行各业的人才正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期待,成为北京援疆力量中的一员,在昆仑山与玉龙喀什河孕育的绿洲上播撒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