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黄婉芳 黄挺辉 徐超超
“在布拖援医的日子里,每天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当我拿起手术刀,为一位位患者解除疾患,听到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谢,得到的不仅是职业的满足感。”回顾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人民医院挂职骨科副主任的经历,民建会员、浙江慈溪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高益斌感慨良多。
医企共同帮扶
“高医生,我妈妈这个脚还能走路吗?她已经两个月没走路了,晚上根本没办法睡觉,实在太疼了。”2024年8月的一个早晨,高益斌刚走进病房时,患者阿布阿妈的儿子就心急如焚地问了起来。
此时的高益斌已经仔细分析过病历,和远在浙江的慈溪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多次远程沟通,初步研究确定了治疗计划。克服失眠、气促、头晕等高原反应,高益斌第一时间为阿布阿妈的腿进行了关节镜手术和抗结核治疗,让已经很久没好好睡觉的阿妈得到了充分休息。
在地处高海拔严寒地区的凉山,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往往膝关节骨关节炎较多,但由于缺乏及时就医观念,一些人在病情很严重的时候才来治疗,以至于必须置换膝关节才能重新恢复行走。自2023年底援派布拖以来,高益斌接诊的像阿布阿妈这样的患者就有数位,其中大部分因无法承担手术费用,加之当地的医疗条件也无法满足手术要求,不得不常年拄拐,影响正常生活。
为了让当地群众获得更好的治疗,重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高益斌向慈溪人民医院和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同步汇报了布拖患者所面临的困境。经过医院团队和民建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协调,最终促成了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爱心护膝行动——将4位经济困难的彝族阿妈接往慈溪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所有的费用都由民建会员企业承担。
坚守医者初心
对彝族阿妈们来说,能够缓解疼痛已是十分满足,重新站起来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更不敢想象这辈子能走出大山,飞往祖国东南沿海接受换膝手术。她们渴望的眼神和希望的托付,让高益斌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阿妈们的腿治好。
2024年11月,在高益斌的陪伴下,阿布阿妈等4位患者千里跋涉来到了慈溪。等待手术期间,高益斌不时来到病房,一边用蹩脚的彝语安慰阿妈们,一边耐心解释指征要求。经过医护人员的专业医治和温暖守护,最后一位接受手术的阿布阿妈也顺利置换了膝关节。
从完全无法站立、一路都需要亲属和高益斌轮流背扶来到慈溪,到在助步器帮助下逐渐恢复行走,久违的灿烂的笑容浮现在阿妈们的脸上。看见每一位骨科的医护人员,阿妈们都是微笑着说:“慈溪卡莎莎,慈溪卡莎莎。”这在彝语中意为“谢谢你”,真切表达了她们对重新拥有健康身体的由衷感谢。
已加入民建十三载的高益斌时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促成跨地域合作共建。2024年11月,民建慈溪市基层委一行来到凉山调研时,高益斌向两地民建组织负责人介绍布拖骨科疾病医疗现状,汇报援医帮扶情况和异地护膝行动,合力推动缔结友好基层组织,共同探讨如何带领两地民建企业家会员助力甬凉东西部协作结出更多硕果。
医路同行共建
“布拖人民医院作为全县创伤外科急救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救治多发伤复合伤病人的重任。要尽己所能帮助提高当地医疗软硬件水平,尤其是医疗团队的技术,让科室实现质的提高,救治更多患者。”高益斌说。
怀着这份使命,高益斌一边对当地医疗情况摸排查底,一边在治疗接诊时仔细了解当地老百姓的就医习惯,认真梳理布拖骨科发展存在的瓶颈,并协助成立了童松林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布拖工作站。作为驻站主力,他多次与慈溪人民医院骨科团队远程电话视频沟通,探讨如何在援派期间实现业务水平、科室管理、骨干培养等方面的提升。
高益斌坚信,授人以渔的帮扶方能点亮希望。他坚持言传身教,从术前病历分析、术中手术原则及术后反思等方面举一反三,把所擅长的各项技术逐一传授给当地科室的同事,并且同步介绍了骨科领域的前沿进展,有效弥补了当地医生缺乏继续教育的短板,极大提高了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成功为高原地区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驻站期间高益斌成功开展的各类手术中,有11项手术技术为布拖县医院骨科首次开展的新手术,2例手术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骨科首例。一系列的帮扶举措帮助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让当地百姓免受山路颠簸,也可以享受和上级医院一样的检查和治疗技术,大大增强了他们留在布拖县人民医院看病的信心。
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回到布拖的阿布阿妈,来门诊复查时总是默默等候:“高医生要救更多比我病更重的人,我的腿已经好了,就把时间留给其他的病人。”这份坦然和谦逊,让高益斌深信,像阿布阿妈这样的帮扶故事还会继续,因为医路相伴,彝汉彼此信任,这也是浙川情的最好诠释。
上一篇:法治护航,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下一篇:和田北京路上的援疆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