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江德斌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设备如送餐机器人、智能安检设备、智能巡逻车、无人快递车等在公共场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并造成了隐私泄露、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事故,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未雨绸缪,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
例如,近年来,无人快递车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很多快递公司都已经投入使用,各地城市的街道、社区、校园,也能见到无人快递车的忙碌,有效提升了快递配送效率,减轻网点成本和业务员的工作负担。但是,多地发生了无人快递车追尾、擦蹭、碰撞等事故,诱发了事故责任、赔偿责任归属纠纷,也引起了各界对无人驾驶车辆的交通意外定责的思考与争议。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相应的智能设备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并努力实现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显然,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在各个领域,都会见到大量的智能设备,与此同时,这些智能设备对人类的影响,也不全是正面的,还可能带有一些安全隐患。技术可以“迭代升级”,但安全必须“未雨绸缪”,为了保护大众的安全,急需及早强化技术监管,完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智能行业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比如强制配备高精度传感器、限制运行速度等,确保设备在投放市场前通过严格的安全测试。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智能设备在公共场所应用的监管,明确智能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范以及事故责任认定等内容。同时,要加大对智能设备安全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构建完善的全流程智能安全监控体系。
科技发展的初衷是服务人类,而非制造风险。无论是企业、监管方还是公众,都需坚守“安全不能掉线”的底线思维。唯有技术、责任与监管同步“在线”,智能时代才能真正实现高效与安全的双赢。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下一篇:赖清德拼凑的“台独”论述错漏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