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仁
打开傅保珠的随笔集《印痕》,一股恬静质朴的气息拂面而来。这是一本个人成长的回忆录,但其编写体例、章节设置、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自传体的传统模式。作者撷取重要的生活片段,以高度凝练的细腻笔触,诠释着一句至理名言:苦难是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20世纪40年代,傅保珠出生在陕西蒲城一个农家,贫困的生活和淳朴的家风,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十余岁时父母分别离世,少年傅保珠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亲戚乡邻的帮助下,他坚持读到高中,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并走上工作岗位。阅读《印痕》,给我们更多的人生启示:苦难是塑造人们坚强性格的必由之路,是激励人们踔厉奋发的不竭动力。
苦难使亲情弥足珍贵。父母早逝,给傅保珠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彻骨的思念。因家庭贫穷,父母遗留下的几间土坯房年久失修,屋顶漏水。他明白,老家是游子的精神原乡,老家在,人生就有归处。于是,他花费心思对老宅多次整修,并在书中写道:“老宅尚在,心方可安。住在老宅里,瞅着老物件,经过时光磨砺的痕迹,印入我生命的肌理。”
苦难使友情亲密无间。傅保珠读高中时,一位女同学得知他的困难处境后,每周都会将带到学校自己吃的烧馍,悄悄放入他的课桌,三年时间从未间断,这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和感恩之心。有位大学同学,曾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傅保珠许多帮助,当这位同学在北京患病住院时,他多次前去探望、陪护。在其弥留之际,傅保珠携带鲜花、樱桃,连夜从兰州乘飞机赶赴北京,当他将剥掉皮的樱桃喂到同学嘴边时,同学微微舔了舔,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傅保珠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友情颂歌。
苦难使乡情醇厚绵长。傅保珠虽然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爱家乡的蓝天白云、春花秋实,更爱家乡的油坊、豆腐坊和造型独特的邦邦馍。故乡已成为刻在他躯体上的胎记,也成为他精神扎根的地方。书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故土难离,家乡情深。故乡啊故乡,我亲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你惦记在心头,走过万水千山,我深情的目光始终在回望着故乡的方向!”
傅保珠工作期间撰写的调研报告《家乡形势报告会好》一文,被《人民日报》加短评予以发表。傅保珠曾兼任《读者》杂志编委会主任一职,这本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给他带来无上荣光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为此,傅保珠的心里是喜悦的、充实的、满足的、欣慰的。
纵览傅保珠的随笔集《印痕》,仿佛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那些烟尘往事……人的一生,无论遇到多少苦难,都会在短暂的旅途中,留下深深浅浅的印痕。
(《印痕》,傅保珠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系统推动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
下一篇:法治护航,民营企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