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全球销量下滑,中国成特斯拉唯一增长引擎
创始人
2025-07-07 21:16:58
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植文 上海报道

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的市场表现呈现鲜明反差:全球销量遭遇重创,中国市场却逆势成为增长支柱。

在全球市场,这家电动车巨头遭遇了自2015年以来最严峻的销量滑坡——季度交付量为38.41万辆,同比暴跌13.5%,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两位数下滑;而在太平洋西岸的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线昼夜不息,以191,720辆的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47%。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全球生产了超过41万辆电动车。

销量格局的“东西分化”更为显著。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显示,今年5月,特斯拉在欧盟的新车注册量仅有8729辆,同比锐减40.5%,已连续5个月销量下滑,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跌至1.2%;反观中国市场,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二季度交付19.1万辆,环比增长10.98%。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颇为反常:尽管销量下滑,数据公布当日特斯拉股价却逆势上涨5%,市值一夜大涨3450亿元。这种反常逻辑背后,是投资者对其Robotaxi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押注。

6月底,特斯拉宣布完成全球首例“全程无人遥控的公共道路自动驾驶交付”,Model Y在30分钟内穿越市区与高速公路抵达客户家门。特斯拉CEO马斯克“AI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内彻底改变世界”的宣言,成为支撑其万亿市值的核心底气。

这场冰与火的碰撞,正在悄然重塑特斯拉的全球版图。

特斯拉的“三重危机”

2025年二季度的交付数据背后,特斯拉潜藏着三大难以回避的危机。

显然,市场对特斯拉新产品的期待已逐渐转为失望。2024年一季度财报会上,马斯克曾承诺将更新产品阵容,包括推出更便宜的经济车型,最快将在2024年末或2025年初投产,这被视为特斯拉销量增长的关键。

但2025年已过半,特斯拉在主流市场的车型仍只有Model 3和Model Y,产品结构固化问题集中爆发。两款主力车型占总交付量的97.3%,而Model S/X及Cybertruck等高端车型仅贡献1.04万辆,同比腰斩50%,环比也有所下降。

曾被寄予厚望的Cybertruck深陷质量泥潭。自2023年投产至今已召回8次,硬件故障频发,市场信任度受损。目前看来,Cybertruck的产销量远低于马斯克设定的2025年年产25万辆的目标,成了拖后腿的业务板块。

此外,特斯拉的FSD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监管挫折。虽然特斯拉不断拓展FSD的测试范围,但欧盟的监管要求较为复杂且繁琐,马斯克此前“2025年在欧洲推出FSD”的计划遇阻;在中国市场,FSD落地同样道阻且长。

更严峻的是,马斯克深度参与政治及争议言论,引发欧美市场的大规模抵制,消费者信任崩塌的影响比销量下滑更致命。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正在加速蚕食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今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的纯电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若算上混动车型,比亚迪当月同比增速高达359%,大幅领先特斯拉。据英国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统计,5月份,比亚迪在欧盟和英国市场的注册量同比飙升397%。

比亚迪并非个例,今年5月欧洲新车注册量前十的车企中,吉利、上汽两家中国车企也上榜,其中,上汽1~5月在欧盟的新车注册量大涨49.1%,小鹏汽车5月在欧销量增速也高达350%。

受欧美市场业绩拖累,负责特斯拉北美及欧洲的销售和制造业务的奥米德·阿夫尔沙于近期离职。此后,欧美市场的销售业务将由马斯克亲自掌管,而制造生产业务则将交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负责人朱晓彤负责。

中国市场:产销新高与份额失守的拉锯战

当特斯拉在全球市场节节败退时,上海超级工厂正成为其最坚固的“堡垒”。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共交付12.9万辆,为特斯拉贡献了34%的销量——相当于每卖出三辆特斯拉,就有一辆由中国消费者买单。

这一依赖度在6月达到高峰:国内交付61,484辆,创季度单月新高,环比增长59%,同比微增3.7%。但亮眼数据难掩结构性隐忧: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26.34万辆,较2024年同期下降5.4%;市占率从2020年15%的峰值萎缩至7.6%。

特斯拉正承受着中国市场的“双面压力”:既受益于本土产业链红利,又面临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

曾经,特斯拉凭借产业链低成本优势,在销量与利润上遥遥领先。但随着价格战的加剧,本土品牌迅速适应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在配置、用户体验和价格上赶超特斯拉。例如,极氪、小鹏、智己等品牌均推出了800V高压平台车型,激光雷达成为绝大多数国内车企的标配,智能座舱体验的丰富性也直接碾压了特斯拉的“毛坯房”。

在智驾领域,华为、小鹏等车企的技术已跻身第一梯队,且订阅价格更具优势;金融政策上,近期蔚来等品牌推出“五年0息”,与特斯拉看齐。更关键的是,当同行普遍“加量不加价”时,特斯拉却对Model 3的部分车型涨价1万元,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营销生态的变革同样冲击着特斯拉。小米YU7上市一小时大定28.9万单,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称“这个数字绝对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奇迹。”这款直接对标Model Y的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和强势营销,正直接分流特斯拉用户。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纯电汽车品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建立了较深刻的用户心智,而这也是特斯拉目前在中国市场仍有较好销量表现的原因。但随着中国品牌的全面崛起,特斯拉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曾经的行业颠覆者,正站在被颠覆的十字路口。留给特斯拉的转型时间,已越来越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周... 最近娱乐圈又上演了一出"双标"大戏——周杰伦在社交平台霸气回怼"老子没时间",评论区一片叫好,粉丝高...
三木集团:聘任蔡钦铭先生为副总... 证券日报网讯 7月7日晚间,三木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聘任蔡钦铭先生为副总裁。
【甘快看】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小... “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时光轻盈流转,今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里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它宛如夏...
【甘快看】投资者眼中的甘肃天水...   中新网兰州7月7日电 (崔琳)“选择甘肃,选择天水,不仅是选择一个投资目的地,更是选择了一个与历...
第三十一届兰洽会丨甘肃军创企业... 中国甘肃网7月7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宋芳科 孙珩力)7月7日上午,作为第三十一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