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成立十周年。7月4日,2025绿金委年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
浙江省副省长张雁云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2211”金融现代化系统推进工程,尤其是以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突破口,在绿色金融地方立法、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浙江方案和浙江经验,有力促进了绿色金融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良性互动。下一步,浙江将坚持深化改革,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奋力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示范窗口;把准关键处、着力点,全力打造绿色金融发展的硬核成果;持续聚合力、强保障,积极营造发展绿色金融的一流生态,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美丽浙江、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打造湖州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推进绿色金融综合创新中心、宣教培训中心和交流合作中心建设,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国内影响力和认可度。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代为宣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的主旨演讲。陆磊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汇聚各方力量,着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一是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二是积极引导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四是继续支持和指导绿色金融区域改革创新工作,支持浙江湖州能力建设基地等宝贵探索。
湖州市市长连坤明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湖州绿色金融改革10周年。湖州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耕绿色金融,务实推进转型金融,全力打造全国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怀清表示,未来,我国绿色金融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需要继续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希望绿金委继续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前沿课题研究,继续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支持绿色金融政策标准的制定和落地,积极推广绿色金融理念,持续提升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绿金委主任马骏表示,转型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远大于纯绿产业。在政策、标准和能力到位之后,转型金融业务有望呈爆发式增长。政策支持方面,国际上,《G20转型金融框架》包括了五大支柱、二十二条原则;在国内,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编制了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我国已有多地出台了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其中,湖州启动了一批转型项目,并提供了激励政策、转型规划模板和“碳账户”等服务。他指出,银行的转型规划包括该机构在短期、中期、长期内降低其碳排放(包括自身运营碳排放和投融资碳排放)的路径、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转型规划之后,银行需要通过采取三大举措来落实,一是为客户提供绿色与转型融资,推动高碳客户减碳;二是降低对不可转型客户的贷款敞口;三是提高对低碳客户的敞口。
马骏在《绿金委工作报告》中指出,绿金委发起成立了一系列工作组(研究组),推动重点领域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工作,形成了众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目前正在运用的6个工作组(研究组)分别是:工商银行牵头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兴业银行牵头的“绿色金融创新研究组”,中国银行牵头“绿色金融国际经验研究组”,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的“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中国农业银行牵头的“绿色普惠融合发展工作组”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牵头的“金融支持女性可持续发展研究组”。超过200家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研究咨询机构、高校、国际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等参与工作组(研究组),并已经形成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下一年度,绿金委将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继续支持转型金融标准的编制及落地,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及可持续信息披露,支持金融机构编制转型规划,进一步支持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支持气候适应融资及气候相关保险创新研究,支持碳金融市场扩容,促进互联互通,提升国际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兼容性与一致性,继续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并推动全国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制定,扩大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影响力。
会上,绿金委工作组(研究组)及其成员单位共20家机构的代表发布了22项成果。会议还举办了8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围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受益转型”“可持续信息披露趋势与实践”“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企业走出去”“绿色金融创新”“碳市场、碳足迹与碳金融”“绿色普惠与绿色消费”“气候风险、气候适应与绿色保险”“金融机构转型规划”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