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拂去岁月尘封,再次回顾那些难忘瞬间,开启四川抗战记忆之窗。
成都市
●1932年抗日大会和抗日出兵大游行
“一·二八”事变后,四川人民迅速行动起来,集会游行,发表宣言通电,开展献金运动,声援中国军队进行上海抗战。成都人民成立国民救国会四川各界民众促进会,重庆举行四川各界民众反日救国大会通电全川,反对淞沪停战,要求四川军阀停止内战、出兵抗日。
1932年3月7日,国民政府阻挠上海军民抗战的消息传来,四川省抗日救国大会立即召集成都各界民众及百余团体约8万人于次日举行抗日大会和抗日出兵大游行,抗议阻挠抗战,要求川军出川抗日。
●1937年首批川军出川抗日1937年9月5日,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在成都少城公园大光明电影院,举行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刘湘携川军将领,率在蓉的川军各军营连长以上军官,以及张澜等社会名流及各界代表、大中学生等一万余人参加大会。
张澜代表四川各界致辞,鼓励川军将士树立长期抗战决心,努力夺取胜利。川军将领和中下级军官代表先后登台讲话,决心誓死报国,“失土不复,誓不返川”。
川军王建堂之父在儿子出征前送他一面“死”字旗。
●1938—1944年成都被日机轰炸1938年11月至1944年11月,日军共轰炸成都22次,出动飞机511架次,投弹1768枚,造成2028人受伤、1390人死亡,损毁房屋10702幢(含全毁1878幢)。其中,1941年7月27日的空袭最为惨烈,日机108架轰炸市区,锦江沿岸死伤惨重,街道化为废墟。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区祠堂街1号、成都市人民公园东大门。1940年,成都民众为纪念川军出川抗日阵亡将士,聘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修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44年7月7日落成。
该碑坐西南朝东北,整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国民革命军人,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展现出即刻准备冲锋的形象。士兵造型的原型是川军班长张朗轩,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该纪念碑于2020年9月1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自贡市
●1939年9月自贡建市抗战爆发后,沿海盐区相继沦陷,自贡作为抗战时期维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后方重镇之一,地位更加突出。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战时军需、民食及支援抗战,1939年9月1日,自贡市正式成立。
●自贡节约献金运动抗日战争期间,自贡市民众和盐业工人积极参与捐款活动,以支持全国抗战。1941年,自贡富荣盐场在“一元献机运动”中捐募资金80余万元,1943年,在冯玉祥将军的发动下,自贡市掀起两次节约献金高潮,创下当时全国个人、户平及城市三项最高献金纪录。自贡民众踊跃捐款1.2亿元现金,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这些捐款被用来购买了“盐工号”和“盐船号”两架飞机用于抗战。
据统计,自贡献金打破了全国城市献金的22项纪录,占全国献金总额5亿元的五分之一强。
●盐业工人增产赶运抗日战争期间,自贡盐业工人掀起了“增产赶运”高潮,大幅增加盐产量,以支援全国抗战。据统计,全面抗战的8年间,自贡盐场累计生产食盐达193.9万吨,销售食盐174.9万吨,供应了西南各省、两湖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占全国三分之一人口所需的食盐。
泸州市
●四川省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泸县分会成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泸州迅速成立“四川省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泸县分会”,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修筑军用机场1932年至1943年间,日军先后8次轰炸泸州城区,造成3000余人死伤。为应对空袭,泸县新筑军用机场,占地1800余亩,强化战时防空能力。
德阳市
●国立六中抗日战争时期,从山东沦陷区流亡至德阳、罗江的师生在国立六中二、四分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通过读书会、宣传队等形式唤醒民众,秘密建立了当地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成为当地抗日救亡的重要力量。绵阳市
●东北大学迁入三台抗战期间,绵阳成为重要的机关团体、银行、工厂和居民的疏散地之一,接收了大量从战区转移来的机构和人员,有效保存了抗战力量。东北大学从沈阳迁至四川三台,延续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战时急需的人才,成为绵阳地区文化抗战的重要标志。
广元市
●保甲联保,三丁抽一 1937年11月20日,民国广元县政府转发《国民政府迁驻重庆告全国同胞书》。实行保甲制建立联保。广元有3526甲,397保,17个联保。1938年,广元县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兵役制。
1939年8月30日,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广元在凤凰山建立“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战工业建设抗战期间,沦陷区的棉纺厂、机修厂、酒精厂、军用食品厂及兵工厂迁至广元,带动本地工业发展。1939年5月,第二战区西北制造厂迁广元,生产军火。
乐山市
●抗战文化中心抗战期间,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江苏蚕丝专科学校等文教机构迁至乐山,中国最早的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也迁至乐山犍为。诸多文化精英聚集乐山,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使乐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中心”。
●故宫文物南迁保护1933年2月,为躲避战乱损毁,故宫博物院带着“国宝”从北平出发开启南迁之路。一万多件故宫文物南迁至乐山,在此保存近8年时间。1947年,故宫人带着南迁文物东归南京,留下了“乐山八载 功侔鲁壁”的佳话。
南充市
●西充出川抗战仅一人生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西充成立“西充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并组成了856人的“西充壮士团”。这856人中有855人牺牲,仅李宏毅一人幸存。
●都尉坝飞机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在南充城郊都尉坝修建飞机场,强化川北地区的防空和军事运输能力。南充作为川北重镇,成为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之一。
巴中市
●积极征兵支援前线1937年至1945年,巴中参加抗日军队的人数达22551名,参加抗日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的青年有数百名之多。
●布置“巴山防线”抗战期间,巴中人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防空洞、避难所、防御性碉堡、营房等抗战工事,布置“巴山防线”。如1939年6月,通江县有400余民工前往万源罗文坝修筑汉渝公路;1940年秋,巴中县龙岗乡和西兴乡100余民工前往达县修建河市机场。
宜宾市
●1936年起抗日救亡团体不断涌现1936年冬到1938年冬,宜宾抗日救亡团体“世界反侵略大会宜宾分会”“对日经济绝交委员会”“抗日动员委员会”“抗战建国协会宜宾分会”“抗日后援会”“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互助共济社”“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纷纷建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遍及城乡。
●1937年宜宾抗战剧团成立1937年10月,宜宾抗战剧团成立,剧团以“戏剧是我们的武器”为口号,常演《抗争》《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宣扬“反日反汉奸”。1938年起,剧团多次下乡巡演,以戏剧唤醒民众抗日意识。
●1940年同济大学及中央机构迁驻李庄1940年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云南受到威胁,已迁至昆明的同济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被迫迁驻宜宾李庄,梁思成在此完成《中国建筑史》。1945年1月,200多名同济大学及附中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用青春和热血抵抗日军。
●抗日英烈赵一曼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5年11月,赵一曼在一次战斗中腿部负重伤被俘。在狱中,她坚贞不屈,面对日军的酷刑折磨,始终保守党的秘密。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今尚志市)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成立于1960年,朱德题写馆名,位于宜宾市城区翠屏山麓,于2014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达州市
●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广泛开展1937年,四川省成立抗敌后援会,达县、大竹、渠县等地也随之成立分会和动员委员会。9月1日,大竹县中共党员组建“抗敌剧团”。随后,达县、开江的“大众话剧社”,宣汉、渠县的“抗日宣传队(团)”等相继成立,号召民众团结抗战。
●积极参与军事工程建设1938年冬,达州境内各县动员数万民工兴建汉渝公路,1940年3月,大竹至万源官渡坝段试通车。1940年夏,各县奉令共动员民工6000余名修筑达县河市坝飞机场。此外,开江也征集5640名民工修筑宝塔坝军用飞机场,为抗战军事运输等提供了保障。
广安市
●1931—1937年广安抗日救亡宣传团体成立与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广安陆续成立“中国学生义勇军团”“反帝同盟会”“抗日救国宣传队”等组织,出版《民报》《邻水民众》等报刊,通过演出《打鬼子去》等戏剧揭露日本侵略罪行。1937年“七七”事变后,宣传活动达到高潮,形成全民抗日的舆论氛围。
●1934—1941年广安民工参与抗战国防设施建设
1934年,广安征调民工90039人参与川黔、川陕、川鄂、汉渝等国防公路修建,其中广安县80000人、岳池县8000人、武胜县2039人,用简陋工具开山筑路,保障战时物资运输。1938年,邻水县征调1000人参与重庆广阳坝、白市驿机场及梁平机场建设,为抗战航空运输奠定基础。
●1937—1945年广安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安各地掀起参军热潮。1937—1945年,广安共有94188人应征入伍,其中广安县16140人、岳池县35827人,参与淞沪、太原、武汉、长沙等会战。
雅安市
●遭遇空袭1941年8月19日,9架侵华日军飞机从成都方向飞临雅安城区上空,轰炸雅安机场,致2架教练机被炸毁;同时还对西康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驻地实施扫射,在青衣江平羌渡口处投弹轰炸竹筏船只,造成8人遇难。
●“空中赵子龙”
芦山人乐以琴1935年从中央航校毕业后,编入中国空军第4大队。1937年淞沪会战中,乐以琴首战击落日军4架敌机,被誉为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获“空中赵子龙”美誉。同年12月3日,南京保卫战中,乐以琴座机中弹,跳伞时不幸牺牲,年仅23岁。2014年,乐以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西康省
(今雅安、西昌、康定及西藏东部部分地区)
●踊跃支援抗战1938年2月,松潘各土司联名呈文,要求赴抗日一线杀敌。1939年,松潘关外24部落30万藏民请缨杀敌团请求政府给予杀敌机会,愿“追随全国同胞”共同“保土卫国”。
●1941年松潘大轰炸1941年6月23日,27架日本飞机由湖北武汉起飞,11时许直飞到松潘县城上空对其进行无差别轰炸,造成民众1100余人伤亡,毁房1500多间,炸死牲畜2000多头,给松潘民众带来深重灾难。
●青年应征入伍抗日1938年至1945年,西昌县有4000余名青年应征入伍抗日。1942年5月,日军入侵滇西时,西昌农业职业学校、县立中学校、师范学校等百余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战干团,奔赴滇西抗日前线。1944年,西昌一批青年参加远征军奔赴印、缅战区。同年秋,日军进逼贵州都匀,西昌又有400多名知识青年应征入伍。
●打通国际交通线抗日战争期间,甘孜各族民众参与修建川康公路、康青公路及松潘漳腊机场等军用机场,仅机场建设就征调民工2300多人。川康藏族人士邦达多吉等还策划开辟了印度经西藏直通川、滇的陆路国际交通线,自备骡马2000余匹,设立商号及转运站,运输药品、布匹等紧缺物资。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京洲 王小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