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盛文虎
最近,全国首个紫砂可信数据空间在玄武区江苏国际数据港启动建设,这个数据要素在细分领域的最新应用,将实现原料供应商、制壶工艺师和市场经销商之间的信息互通,推动紫砂产业从分散走向协同。
可信数据空间,是数据流通利用的基础设施,也是畅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系统。去年11月,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进行前瞻性的系统布局。今年1月,我省出台《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发展工作方案》,提出打造“10个以上全国标杆、20个以上省内样板、30个以上区域特色数据空间”的目标。
事实上,从2023年启动建设开始,江苏国际数据港就围绕数据要素供应、流通、交易与应用,围绕数据跨境、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可信数据空间集群。两年深耕,数据港不仅集聚了国机数科、中节能大数据等央企二级总部,也落户了信通院、电标院这样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更吸引了江苏省数据交易所这样的高能级平台。今年5月,省数据局公布了全省可信数据空间“123+”项目库首批入选名单,来自江苏国际数据港的3个项目榜上有名。
可信数据空间里能干啥?
什么是可信数据空间?江苏国际数据港企业聚合数据副总经理王雷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它就是一个只存数据的银行。数据供应方相当于储户,技术服务商把数据加工成产品,再通过交易机构把数据产品出售给有需求的企业,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变现。他说:“所有环节都必须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进行,包括数据的安全、交易的安全、使用的安全,这个平台就是可信数据空间。”
数据的流动,并不是简单地直接把数据从供应方传给使用方,其间还需经过授权、脱敏、加工和交易等多个步骤。原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有没有被泄露或篡改的风险?怎样给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数据加道“密码锁”?被交易的数据如何追踪其来源和流向?围绕数据流通安全治理,国家数据局提出了“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的理念,确保数据在市场化配置中合法合规。可信数据空间,就是为数据要素打造的“安全屋”。
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共享高质量数据资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重点解决科技创新、农业农村、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智改数转”难题;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以公共数据为牵引,帮助城市加快全域数字化转型和城市群数字一体化发展……国家数据局今年组织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工作,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顶层设计先行,玄武快速跟进。
“流通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是可信数据空间的三大核心功能。”江苏国际数据港相关负责人介绍,玄武区锚定“高效便捷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安全有序的数据流通交易体系”“集群创新的数据产业生态系统”三大目标,通过先行先试,联合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正加快建设一批资源丰富、应用创新、生态繁荣的可信数据空间。
推动外贸出海的数据跨境可信数据空间、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的节能环保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服务新能源电池出口的电池可信数据空间……玄武率先布局的可信数据空间,正引领着数据产业加速集聚,目前,该区已有数据企业1000多家,去年数据产业营收额达783亿元,占GDP比重近20%。
如何实现“可用不可见”?
让数据流动合规安全,核心难点在于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关系。从全球范围来看,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当下仍面临着应用场景局限、生态体系薄弱、基础支撑不足等挑战。
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江华分析称,目前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多停留在单一场景的点状探索,在跨行业、跨领域的场景融合方面有明显短板。同时,相关技术服务商数量有限,市场供给能力难以支撑规模化发展需求,技术规范和商业模式的滞后也影响了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释放。
破解行业痛点,既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分布式计算、区块链技术,到数据加密、数据脱敏,再到流通监控、溯源追踪,江苏国际数据港勇闯“无人区”,针对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前卡位、抢先布局,全力构建服务全省的数据枢纽。
在供给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统筹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已在数据港正式上线,而此前落地的南京城市数据空间,也将依托新一代政务云,率先搭建可信数据空间。国机数科和中节能大数据两大央企二级总部依托“农机云”“机械装备云”“零碳云”三朵国家行业云,同样汇聚了农业机械、生态环保领域的海量数据。
在生产端,港交所数据产业第一股——天聚地合与江苏跨境数科成立了聚合数据,围绕数据处理效率、数据流通安全性与精度、行业个性化解决方案,协同破解数据“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的难题。
在交易端,江苏数交所作为全省公共数据市场化推广主渠道、各类数据高效合规交易的主平台、数据要素流通体系的主枢纽,已经在数据港正式运营,首批上架了380个数据产品,目前场内交易额已突破3000万元。
“建设高质量的可信数据空间,软件、硬件、场景缺一不可。”在王雷看来,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前提就是要为数据的存储、加工、建模打造一个安全的底层环境,打破数据的“孤岛效应”,推动数据资源与行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怎样为产业“通经舒络”?
最近,省气象局与玄武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应用,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协同推进气象与数字经济、城市治理、防灾减灾等深度融合,在数据要素×气象领域形成示范成果。
南京风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陈磊表示,这次合作,对本地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风信公司作为省气象局授权气象数据交易数商,即将在江苏省数据交易所上架省内首个低空经济专项气象数据服务产品,该产品对0—1200米空域进行高精度的低空气象实况监测与短临预报,归集了风、温、湿、压、降水、能见度等6大气象要素,为低空无人机飞行任务提供气象评估。
不仅仅是低空飞行,风信公司已经围绕智慧水利、生态环保、现代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陆续开发数十个数据产品,并先后在江苏、上海、深圳、贵阳等数交所进行了产品登记和上架,这些数据产品将服务数十家政府部门和行业用户。随着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陈磊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信心:“我觉得未来三年气象数据将从基础服务跃升为跨行业的产业创新中枢,释放出更多能量。”
数据要素的价值,在于融入应用场景,服务现实产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目的就是促进数据要素在不同产业、企业间的流通与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两年来,江苏国际数据港抢抓产业“第一落地”,聚焦工业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全省重点产业方向,通过数据要素产业生态的涵养,实现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动力电池,是数据港率先布局进军的细分领域。为畅通国产电池的出口渠道,数据港联合信通院,在南京建成全国首个电池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中心,基于标识解析和数字身份技术,实现了电池产品数字护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该中心已在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欣旺达等头部电池企业开展试点,形成国内首批覆盖建模、采集、标识、注册、存储、核验、应用全流程的电池数字护照。
数字护照,未来将是“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标配。刘江华介绍,信通院正拓展数字护照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与淮安纺织、无锡消费电子、常州新能源汽车、徐州工程机械以及扬州玩具等省内重点行业集群建立了合作意向,共同提升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要探索大模型与可信数据空间融合创新,推动可信数据空间资源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安全等技术工具和软硬件产品研发等。玄武区将依托大模型工厂,结合产业需求加速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引领产业焕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