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传承杨树达、曾运乾、马宗霍、骆鸿凯等著名学者的弘文励教传统,立足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焦“阅读写作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三大能力,系统构建“教学引领—课题助力—活动培育—平台支撑”四维协同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中资源分散、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切实提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与社会竞争力。
强化关键要素 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学院以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以及特聘著名作家为引领,精心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聚焦高水平教材与课程建设,推动成果培育与产出,编写的教材《走进经典:古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写作与表达》分别获教育部首批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培育项目、中国写作学会“十四五”重点教材立项,并出版国内首部高校阅读课程教材《阅读力提升:理论与实践》。
学院大力打造文学交流传播育人品牌,持续举办8季“文学名家走进千年学府”活动,邀请王蒙、迟子建、格非、麦家等著名作家进校园,分享文学创作感悟。学生在教育部思政司、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国家级、省级写作竞赛中获奖20余项。多位毕业生进入《收获》等知名文学杂志社任职,在青年作家群体中逐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聚焦科教融合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以及每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牵引,推动教学与科研双轨赋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参与作品改编、文献整理、学术研究、文化调研等各类团队项目,培养其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举办“岳麓讲坛”“员辐讲坛”等系列高端人文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引领学生进入前沿学术殿堂。
近年来,学院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4项,项目结题有3项获评优秀,相关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以学生为主导,出版《古典文学现代改编》《游艺湖山》等作品;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10余项;学生学术论文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毕业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坚持知行合一 锤炼学生应用能力
学院充分发挥首批全国高校“百个样板党支部”示范作用,依托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多个部省级教学科研平台,联合各级党政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将科学研究、语言推广及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对口支援湖南隆回、广西隆林、云南东川等偏远地区,组织开展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暑期志愿服务;承办2023、2024年度“中国诗词大会”湖南赛区评选活动以及“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培训,开展网络作家访谈及“藏书访谈”“古籍印刷体验”“我是校书官”等文献学实践;师生联合参与湖南卫视《365,天天古诗词》节目,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团队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阅读推广等活动获教育部语用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表扬,学生毕业后入职各相关部门及单位,持续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等工作贡献力量。
聚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学院努力突破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实施“读写—创新—应用”能力全链条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学生具备扎实的文本解读与学术研究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在文化传承等方面表现突出,自觉肩负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罗宗宇 钟文勇 付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