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缕阳光洒向广袤无际的陕北高原。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四厂化子坪作业区118-27井场,随着抽油机一声微弱的“咯噔”声传来,正在巡检井场设备的58岁维护大班柯义权,瞬间皱起了眉头。“那台抽油机不对劲。”他对身边的徒弟马旭东说。
“一声轻微的异响,能有什么事。”徒弟心想。就在马旭东迟疑的片刻,柯义权已经快步上前蹲在了抽油机旁。只见他从工具包里取出扳手,这里摸摸,那里敲敲,再趴下身用耳朵靠近抽油机听,眼睛在厚厚的近视镜下眯成一条缝,额头的皱纹堆出一道道沟壑。最终,柯义权找到了“病因”,抽油机一处不易发现的关键零件出现了松动。他立刻将松动零件取下来,更换,拧紧。“我们在油井旁工作,大到关键设备,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要保证不出现问题,要自己给自己提要求。”柯义权对马旭东说。
从20岁的小伙子,到即将退休的老员工,柯义权已在井场工作了40年。一把扳手、一根听针,这是柯义权每天工作的日常。
一次巡检中,化子坪作业区115-27井组数字化监控系统显示正常,所有人都觉得没什么事,柯义权却发现了减速箱齿轮磨损隐患,并及时进行了维修。“老设备就像老伙计,‘喘气’声重点儿都得留心。”他说。
在井场工作多年,柯义权自创“触听嗅观”四步诊疗法,让多口低产井焕发新生,井场机械故障率大幅降低。徒弟马旭东时常感慨:“师傅摸过的设备,连螺丝钉的位置都刻在脑子里,保准不会在同一地方再出现故障。”
柯义权不仅善于解决井场的疑难杂症,还非常有责任心。一个雨夜,采油四厂中心站员工在产量监控中,发现两小时的输差大于2方,便立即通知站点停输,并关闭上下游控制阀门。当时,作为大班班长的柯义权接到消息后,迅速带领人员徒步巡查管线,直到输差平稳后才返回生活区。第二天,同事关切地问道:“昨晚那么大的雨,你们还徒步巡查管线,多危险。”柯义权却说:“对问题绝不能麻痹大意,亲自落实才放心。”
近年来,面对油田智能化数字模式转型,柯义权这位与抽油机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中医”,又戴上了老花镜,跟着90后技术员学起了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开启了“二次学徒”生涯。为此,柯义权每天提前到岗1小时,晚走1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目前已经能够熟练应用SCADA系统迅速化解各种设备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