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图① “妈妈团”和孩子们在“童伴之家”开展互动游戏。 图② “妈妈团”带着孩子们把手工作品贴在才艺墙上。 李佳宜 摄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通讯员 周胤伍 李佳宜 “刘妈妈,这个母亲节,我要给您颁个奖状!”近日,9岁的男孩潇潇郑重地向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刘瑞玲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奖状。 奖状上,孩子用稚嫩的笔触写着:亲爱的刘妈妈,感谢您对我的关心,您是我心中的好妈妈! 看着潇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刘瑞玲的嘴角也忍不住上扬,不禁回想起自己3年前与孩子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
“单靠送米送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022年2月,刚转任为谷城县城关镇皮家洼社区专职民警的刘瑞玲,在一次走访中认识了潇潇。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常年患病、奶奶年事已高,彼时的潇潇头发凌乱、眼神躲闪,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指甲里全是污垢。 “孩子虽然小,但已经敏感察觉到自己和同龄人的不同。”刘瑞玲回忆,她随手翻开潇潇的作业本,密密麻麻的红叉再次刺痛了她的心,“单靠送米送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回到社区警务室,刘瑞玲第一时间找来社区干事朱美君和社区警务团队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晓冬商量潇潇的事,没想到迅速引起共鸣:这些情况特殊的家庭,大都只顾得上让孩子吃饱穿暖,没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 “谁家孩子不是宝?先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会上,3人明确任务分工,在对辖区困境儿童情况进行全面走访梳理的基础上,开展“妈妈团”结对帮扶行动,帮助孩子们找回自信、健康成长。 “潇潇我来帮!”刘瑞玲首先认领任务,平时对孩子嘘寒问暖,为他添置生活和学习用品,听他分享在学校里的所见所感,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态度。渐渐地,潇潇眼里有光了,变得爱说爱笑了,“妈妈团”的帮扶举措也在不断升级。 今年1月,“妈妈团”依托政府在社区警务室旁设立“童伴之家”,设置心理咨询室、图书角、手工区、才艺墙等,完善配套设施,让更多孩子在得到集中照顾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目前重点帮扶的留守、变故、家庭困难等困境儿童有27名,我们还会定期开展亲子活动,着力增进家庭关系。”刘瑞玲说。
“不只走到身边,更走进内心”
5月8日,暮色初降,“童伴之家”里灯光明亮,每周一次的“安全课堂”如期举行——刘瑞玲坐在孩子们中间,为他们讲解安全防范知识;朱美君“见缝插针”检查孩子们的仪表状态,顺手为身旁的小女孩梳顺凌乱的发辫;张晓冬则在梳理本周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准备开展针对性场景模拟教学。 一个民警妈妈、一个生活妈妈、一个心理妈妈,“妈妈团”配合默契、循循善诱,引得孩子们争相举手作答,现场不时传出清脆的笑声。 “不只是走到孩子身边,更要走进他们内心。”刘瑞玲说,结对帮扶初期,不少孩子心里有抵触情绪,为此她们利用工作之余“恶补”相关专业知识,结合个人实际探索更精准更贴心的关爱举措。 刘瑞玲的警务包里放着平安上学地图、安全防范儿歌和卡通奖励贴纸,让孩子们在积累贴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防范意识和能力,贴纸最多的孩子还能收获“警营参观体验券”,和民警叔叔阿姨一起体验派出所的工作日常。 朱美君心思细腻,她对每个帮扶对象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衣服鞋袜尺码了如指掌,在手机备忘录里标注好“小宇妈妈化疗日”等特殊日期,关心孩子当天的饮食有没有着落;通过孩子仪表状态的细微变化,主动靠前做好“社校家”联动教育。 张晓冬精心设计“聆听树洞”“角色互换”等游戏教学环节,及时关注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乐观自信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不知何时开始,孩子们自发地叫起“刘妈妈”“朱妈妈”和“张妈妈”。
从“被关爱的人”变成“关爱别人的人”
“感谢民警同志!这孩子现在变化太大了!”今年2月,农历春节刚过,小磊妈妈带着儿子专程来到社区警务室,紧紧拉住刘瑞玲的手不愿放开。 一年前,14岁的小磊还是个让家长头疼、让学校无奈的“刺儿头”。2024年春季开学,刘瑞玲第一次在学校里的法治公开课上见到小磊。父亲早逝,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小磊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又正值青春期,他渐渐变得自卑自闭、厌学悲观,经常和老师顶嘴、与同学打架。 了解小磊一家的情况后,刘瑞玲和伙伴们为他制定了帮扶计划,多次上门疏导,试图走进孩子的内心,还经常利用下班时间陪小磊打球,通过运动帮他排解压力。为从源头上解决小磊的心理问题,“妈妈团”还联系上小磊远在外地的妈妈,帮助她在家附近重新找到工作,腾出更多时间关心孩子成长。 如今,小磊变得开朗了,还利用课余时间来社区开展志愿工作。截至目前,社区已有11名像小磊这样的青少年在“妈妈团”的帮助下书写出了新的成长故事——“刘妈妈说我反应快,长大适合当警察!”小勇展示着自己的警用摩托模型,这是他连续4周学习进步的奖励;曾经算不出“6×9”的楠楠,如今已经能流利背诵乘法口诀;过去总爱低头抠衣角的田田,不久前在学校“国旗下讲话”活动中作为学生代表自信发言…… 爱的培育与传递,总在无声之间。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细微转变,都让“妈妈团”欣慰不已。 这些年来,“妈妈团”的成员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热心居民、“双报到”党员、全职妈妈,还有之前被帮扶过的家庭,主动申请加入“妈妈团”日常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被关爱的人”变成了“关爱别人的人”。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上一篇:非法雇佣童工现象消除的背后
下一篇:金科路小学五年级3班 杨希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