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机构之家)
7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批复,核准高大宏担任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路财险")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标志着这家成立十年、由国铁集团全资控股的专业自保公司迎来新的掌舵人。
新任董事长:10年监管磨砺,9年内部进阶
履历显示,高大宏,1970年6月生,硕士研究生,正高级经济师。2006年1月至2016年8月,高大宏在原保监会发展改革部规划处(综合处)历任副处长、调研员、处长,十年间由“副”到“正”,晋升之路足见不易。此后,他转战中国铁路财险,用另一个近乎10年从央企子公司副总经理一路升至董事长,完成了“监管者”到“掌舵人”的跨越。
图中人物系 高大宏
2016年8月,高大宏从金融监管体系“转场”,空降中国铁路财险。短短三个月内,他便升任副总经理,次年2月进入董事会,2021年底成为总经理,今年5月又兼任临时合规负责人,直至此次担任董事长,晋升节奏紧凑而稳健。这种“监管出身—渐进式上位”的路径,凸显了“专业型干部”在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的受重用趋势。
而高大宏的前任陈锋则代表着另一种成长范式。这位1972年生的铁路系统"自己人",在2021年执掌帅印前,已有三年中国铁路投资集团副总经历,其决策视角更倾向于铁路系统的整体布局,保险履历相对匮乏。在其任内,公司业务规模狂飙突进,但盈利未能同步提升,不到三年便卸任董事长职位。陈锋的快速上位与离场,或许反映出此前铁路系统内部对保险专业性的重视相对不足,以及在业务转型期的用人策略调整。
相比之下,高大宏的“保险基因”更为纯粹。他在保监会十年的监管经验,使其在风控、产品创新等专业领域更具优势。不过,陈锋卸任后仍留任董事,这一安排既为平稳过渡上了“双保险”,也为新旧理念的融合埋下伏笔。在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这种“铁路+保险”的双重基因组合,或许能为中国铁路财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铁路系统保险板块高管大腾挪
目前,除董事长一职更迭外,中国铁路财险的高管层正在经历深度调整。2024年5月,虞浩被免去副总经理、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等职务,高大宏随即接任临时合规负责人,补上这一关键缺口;同年4月,邵英正式转任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进入2025年3月,程功浩被免去副总经理职务,高管团队的调整仍在持续发酵。
目前的管理架构呈现出"精兵简政"特征:除高大宏外,仅剩5人维持日常运营:副总经理胥兆滨、董秘兼首席信息官张再华、总精算师兼首席投资官王晔、总会计师邵英,以及销售总监郭海清。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副总仅余一人,或许预示后续将有补位动作。
在高大宏升任中国铁路财险董事长的同时,国铁集团旗下的保险板块还发生了另一项重要人事变动:中铁汇达保险经纪总经理綦虎的任职资格也于同日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中铁汇达保险经纪前任总经理汤纾任职仅约一年便转赴中铁资本保理公司担任总经理,而中铁保理原总经理章兆欣已升任公司党委书记,后续或大概率担任董事长一职。至于中铁保理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少键的去向,目前尚未明确。
如此密集且迅速的人事更迭,显然并非偶然。随着高大宏升任中国铁路财险董事长,总经理一职的空缺已成定局。汤纾的闪电转岗、章兆欣与綦虎的迅速补位,以及黄少键的去向未知,这一连串的人事腾挪背后,或许正在为新任总经理的上位调兵遣将。尽管最终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国铁集团保险板块的格局正在悄然生变。
10周年转折:业务结构剧烈重塑
中国铁路财险的十年探索,折射出中国特色自保模式的独特发展路径。作为国内四家专业自保公司之一(其余三家分别为中石油专属保险、中远海运自保和广东粤电自保),这家铁路系险企的运行逻辑与商业保险机构存在本质差异。在全球6800余家自保公司构成的特殊保险版图中,中国铁路财险的"双轨制"运营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其一方面要为国内庞大的铁路网络运营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则要护航中国铁路"走出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这种双重角色使得其经营逻辑与商业险企并不完全不同,它更注重风险预防而非保费增长,更关注长期安全而非短期盈利。
中国铁路财险的业绩表现堪称中国自保行业的一个特例。成立首年即实现盈利,此后十年持续保持稳定收益,这一成绩在保险行业实属罕见。公司近日发布的宣传片显示:10年间,公司累计为国铁企业及上下游4000余家机构客户、2亿余名个人客户,提供了总额近300万亿的风险保障;资产总额由最初的20亿元增长至67亿元,年均净资产收益率达5.73%;偿付能力充足率始终高于500%;自公司成立以来从未收到监管行政处罚。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2024年中国铁路财险保险业务收入缩减高达48.2%,近乎腰斩,这背后是其产品结构正经历剧烈重构。工程险曾是其增长引擎,保费从2021年的0.95亿元暴增至2023年的7.98亿元,占比近半;但2024年却戏剧性锐减89.8%,跌落至第四大险种。与此同时,曾经的"现金牛"意外险持续萎缩,2024年保费仅剩0.49亿元,不足巅峰时期的六分之一。而责任险和货运险则异军突起,分别以34.6%和13.6%的增速晋升为前两大险种。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从公司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预期终极赔付率数据来看,企财险、工程险的预期终极赔付率分别高达87%、81%,远高于公司其他险种,而健康险、货运险、意外险则分别仅为7%、7%、6%,处于极低的水平。这一数据间接反映出铁路相关业务的优质性,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铁路系统的安全性。
来源: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