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节子的艺术与生活
创始人
2025-07-05 06:05:45
0

艺术重要,还是雨水重要?看起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在石节子,每个村民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为,这个只有13户人家的小山村是个艺术村庄。

石节子是地名,坐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新联村的一片山地间,因村边有花岗岩石头而得名。13户村民院落依着山势分布在5层台地上,一台一节,高低错落,形成了一个自然村。不同于黄土高原上其他小山村,漫步在石节子的山间小路上,随处可见艺术作品。

石节子也是个美术馆名,13户村民院落构成13个分馆。自2008年石节子美术馆建馆至今,收藏有摄影、绘画、雕塑、影像等作品近600件,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与村民互动,举办100多场次艺术活动。

在干旱的石节子,人们期盼雨水,而艺术已融入生活。

最好的特产

在我生命的前30多年里,始终在费力气做一件事,就是逃离贫穷、干渴、落后的故乡——越远越好。后来我开始频频回到石节子村……试着用艺术的方式改变村庄。

——靳勒,中国当代雕塑家

少雨缺水,靠天吃饭,“遇上天旱,样样没”。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所以靳勒要逃离。1986年,靳勒考上西安美院,成为石节子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深圳打过工,后来在西北师范大学当老师。

靳勒早期艺术作品中传递出强烈的“逃离意识”。比如,立在石节子村道旁的雕塑《飞翔的鱼》。这条黑色的“鱼”近3米长、1米多高,创作于1999年。鱼的头部是靳勒自己的脸,眼球凸出望向远方,鼻孔打开,嘴巴像鱼一样张大,耳后有两条绷直的手臂紧贴鱼身,给人一种用力向前游的视觉冲击。那一年,靳勒创作出了“人与动物”系列作品,把自己的头像嫁接在虫、鸟、鼠等动物身上。

在《飞翔的鱼》雕塑介绍中,靳勒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灵感:“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要做虫人、鱼人、鼠人、鸟人,为什么不做狮人、虎人、豹人、狼人;因为我的环境让我做虫,让我做鼠,我无法超越现实,我梦想成为鸟人,逃离家园……”

奋力逃离后,靳勒开始试图改变村庄。“2000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毕业后,靳老师的艺术观念有些变化。到2005年,他会经常在村里做些作品。”作为靳勒的学生,胡建强觉得这是靳勒的情怀,他一直没有放弃石节子。

2004年,靳勒创作了汉白玉雕塑《休息的鱼》。依然是自己的头像,相较《飞翔的鱼》,这条白色的“鱼”小了很多,紧贴鱼身的双臂也弯曲了。少了力量感,但看起来更恬静松弛。从“飞翔”到“休息”演绎着靳勒的心路历程,没有什么地方比故乡更适合心灵休憩,或许这种松弛感更符合石节子的气质。

艺术家的休息,与农民辛苦劳作后的休息并不相同。2007年,靳勒带着4名石节子村民远赴德国参加卡塞尔文献展,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一年后,靳勒被村民推选为“名誉村长”,并创办石节子美术馆,以“艺术乡建”的形式探索小山村社会价值的实现路径。

与大部分艺术家创办的美术馆不同,石节子美术馆是一个开放式的艺术空间,整个村庄的田园、植被、家禽、农具、日用品,甚至村民生活都是展品。“银银馆”“女女馆”“保元馆”……13户村民的家门口,都有一个用细钢筋编织成的馆名,以主人的名字命名。靳勒家叫“海禄馆”,那是他父亲的名字。

在石节子村口的黄土崖壁上,刻着“石节子美术馆”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下面是一行用树枝编织的英译字母。胡建强回忆说,这几个字是靳勒的母亲“题写”,老人没有上过学,也不会写字,照着“画”出来后,经过网友投票决定选用,并由村民们在崖壁上用铁锹铲出来。

有人说,贫瘠的石节子现在最好的特产是艺术。细品村庄,所言不虚。村西头崖壁上,挂着几个铁匣子,是中国美术学院一位学生的作品,她收集了5位村民的秘密,写在纸条上密封,名为《秘密》;旁边一件雕刻在黄土上的马,看起来并不像马,名为《是你的也是我的》,取材于当地的“金马”传说,由村民靳彩琴手绘、艺术家高峰塑出;村民李保元家门口,郑州大学一位学生受村民的眼眸触动,将100多支啤酒瓶环绕一面巨幅广角镜镶嵌在墙上,创作出《大地之眼》……

从逃离到回归,并试着用艺术的方式改变村庄,石节子的儿子靳勒和艺术家靳勒,会以不同的身份怎么看今天的石节子?遗憾的是,2021年初靳勒去世,人们只能通过这个被艺术改变的小山村与他对话。胡建强说,石节子美术馆或许是靳老师最重要的一件作品。

哪个更重要

没有艺术,我们来不了德国;但是没有雨水,就吃不饱肚子。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

——靳女女,石节子村民

在石节子艺术乡建馆的展厅入口处,竖立着一张巨幅照片,是靳勒与村民们在村口的合影。照片上方贴着几个大字: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说这句话的人叫靳女女,2007年去德国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4名村民之一。

靳女女已经去世,但当年前往德国的同行者李保元清晰地记着每个细节:看展览的时候,外面下大雨,他和靳女女都在看窗外的雨。有个德国记者问,你们大老远来了,为啥不看展要看雨?靳女女说,我们那地方太旱了,有了雨就能吃饱肚子。

当记者问道:“艺术重要还是雨水重要?”靳女女回答,“没有艺术,我们来不了德国;但是没有雨水,就吃不饱肚子。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中国西北干旱山村一个农民几句朴实的话,意外成为让艺术家们点赞的“金句”。这句话也触动了靳勒,让他下定决心要建一座自己的美术馆,用艺术改变村庄。

李保元在这之前从没有看过艺术展,短短几天的德国之行,他对展出的油画作品已经印象模糊,但至今仍然羡慕德国的雨。“去的时候,德国的油菜籽正黄。待了几天时间,一直在下雨。”在他眼里,虽然雨水更重要,艺术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石节子,“靳老师带来的艺术传递了一个信息,可以调动更多资源来改变村子”。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的艺术家琴嘎与李保元合作了一件“作品”。“这里原来是条土路,一下雨就冲坏了。琴嘎老师带我到北京找几位艺术家募捐了2万多元,他负责设计,我带着村民把路修完整铺上石板。”虽然只是一条60米长的村道,但李保元也认为这是艺术作品,并取名为“公民之路”。

走在村里,李保元对每件艺术作品都能作出自己的点评,他最喜欢的是靳勒创作的汉白玉雕塑《母亲》。“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村庄里都有母亲。这是靳老师眼里的母亲,也是石节子的母亲。”

在石节子,艺术不像雨水那么直接地改变黄土地,但又在“润物细无声”中对村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78岁的村民孙银银说,雨水和艺术一样重要。“以前除了过年走亲戚的人来,没几个人知道石节子。我们见着生人都躲,不敢说话。”眼前的孙银银很健谈,用浓郁的方言说,“现在村里每天都有人来,我们都会主动打招呼”。

站在家门口的太阳能路灯下,70岁的村民雒反儿认为艺术更重要。这几盏路灯是雒反儿提出想法、艺术家葛磊实施,在2016年5月完成,似乎与普通路灯无异,但却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没有艺术,门口连个照明的都没有。”雒反儿说,村里这些年的变化都与艺术有关。

没有人愿意待在一个贫瘠闭塞的小山村里,但无数人会喜欢上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乡村空间。用一个流传较广的词,靳勒在石节子的艺术乡建是“引进来、走出去”。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家们走进石节子,与村民合作留下作品,成为村庄独特的艺术风景;石节子的大部分村民都被靳勒带着走出过山村,前往大城市参加展览开阔眼界,成为村庄独特的艺术村民。

这些,或许就是李保元所说的“资源”吧。每人都能谈点儿艺术,每人都会创作点儿艺术,每个人都受益于艺术。这样的村庄在黄土高原的深山里很罕见。“石节子在今天广受关注,归功于艺术活动和创作,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叶堡镇副镇长李文平认为,艺术给了石节子新的生命力。

拔掉贫穷的刺

花椒,从头到脚,都是刺/我问妈妈,为什么人们还要摘/妈妈说:贫穷是一种更尖锐的刺。

——贾馨研,秦安县西川中小三年级学生

回到石节子,就是想拔掉贫穷这根“更尖锐的刺”。在很多艺术家看来,靳勒在石节子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回到生活中去搅动现实,给村民们提供价值的认知。

2015年5月,琴嘎和他创办的北京“造空间”发起“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召集25位新锐艺术家来到石节子,用写着名字的土豆抓阄,与25名村民结成对子,共同完成至少一件无论是雕塑、摄影、绘画,还是行为艺术作品。这种方式以自愿、平等的交流为基础,但与扶贫结对不同,更多的是为村民提供情绪价值。

比如,村民叶调调在艺术家赠送的保险箱里,放上她的病历、医院发票、拍的片子,成为她与北京艺术家吴高钟共同完成的作品《重量》;村民杨菊秀与艺术家成林合作《好雨知时节》的黑白画作,杨菊秀画出低矮的小树,成林画上云彩和雨;艺术家李颂华扛着村民靳世林在半夜12点出发,爬山去看早上的日出,被命名为“一人半身高的夜晚”的行为艺术……

这些艺术实践看起来并不像艺术,甚至有点“荒唐”,却让村民们以作品的方式,看到了自己在黄土地上劳作之外的价值,并转化为一种被尊重的自信。“一起飞”计划为期一年,但对石节子村民的影响却非常深刻。

“你想想,红强的一幅画能卖500元!”石节子的人们说起艺术带来的好处,都会提起29岁的靳红强。因身患残疾,红强只有10岁孩子的身材,也不爱和人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红强拿起靳勒的笔墨,在纸板上涂鸦,他告诉靳勒画的是自己。这幅看起来有点抽象的自画像引起靳勒注意,他鼓励红强继续画身边的事物。2019年,靳勒在北京世纪坛为靳红强举办了一场画展,现场有多幅作品被人收藏。

来自石节子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走出大山,因其与生活紧密融合受到艺术家们的认可。由中央戏剧学院教师赵晨设计、石节子村民缝制的荷包,装上村里产的花椒粒,一件能卖50元;村民们制作的泥棒棒,取名“基因棒”,在参加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展览时被收藏,一根泥棒棒卖了50元。

“用村里的果树枝做骨架,村民们的毛发、衣服碎片加上村里的红土和成泥,总共做了200根泥棒棒。”村民靳茂林当时参与制作了30多根,按他的理解,这根泥棒棒之所以叫基因棒,是因为植入了村庄生产生活的基因。

石节子的村庄基因变成艺术,石节子的艺术基因成为村庄资源。“艺术就该是这样,走进真正养它的土地,接地气才能有灵气”“艺术的重现换来生活的重生”……在石节子乡建艺术馆的留言簿上,游客写下感慨;周末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用绘画、诗句表达自己对大山、花椒、杏子的艺术解读。

是艺术实践,也是村庄与文艺共生的乡村振兴探索的石节子,入选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站在《飞翔的鱼》雕塑前,李保元默念,“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靳老师的愿望应该实现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确认影响浙江!4号台风今日生成... 转自:宁波晚报今天一早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南海热带低压已于今天凌晨2点钟在南海东北部海面上加强...
祖孙三代罕见病,他当年救父,如... 转自: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GUIDE导读在命运的长河中,有些故事充满了波折与挣扎,却也闪耀着光...
颠覆“野外灭绝”判断 湖南发现... 曾被宣布“野外灭绝”的珍稀植物小溪洞杜鹃,在湖南炎陵县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秘密生长了数百年,如今正...
青年早新闻|香港学生举巨型国旗... 今天是7月5日,中国青年报“青年早新闻”来了——“青年关注、关注青年”!几分钟速览最新热点,带你走近...
男子驾车将方向盘当餐桌炫耀被举... 转自:法治日报 【#男子驾车将方向盘当餐桌炫耀被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