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京能集团)
能 • 鉴精彩
京能人物第三百二十三篇
传递光明 温暖生活
京能人以勤劳为笔
书写了首都国企的责任担当
以智慧为墨
绘就出团结奋进的时代画卷
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
每一份坚持都蕴藉力量
每一位京能人
都是
实现企业使命
创造美好未来
的主角
《能 • 鉴精彩》
全新视角——
全新呈现——
讲述京能人的闪耀
展示闪耀的京能人
“三盏灯”下的医者人生
今年3月,京能集团所属京煤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菲捧回了一项集团级荣誉——“三八”红旗奖章。当这份荣誉被轻轻收进柜子,她转身又投入到熟悉的门诊与查房工作中。
在同事、家人和学生的眼中,王菲的医者生涯,始终与三盏灯紧密相连——照亮患者生命的床头灯、点燃求知热情的台灯,还有指引年轻医生前行的“明灯”。
床头灯:二十五年的生命守护
6月的一个深夜,医院5楼病房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刘先生的床头灯悄然亮起。值班医生唐志清轻手轻脚地走到病床前,监测血糖、记录尿量,每一个动作都严谨而轻柔。这样的场景,源自王菲多年前定下的“床头灯准则”:既能及时观察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又不会打扰其他病人的休息。
“每当看到这盏灯亮起,心里就特别踏实。”刘先生的爱人感慨道。这束温暖的光,不仅照进了患者的康复之路,更照亮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对于王菲而言,床头灯承载着她职业生涯最珍贵的记忆。2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她在值夜班时,遇到一位昏迷的重症患者,病情极为危重。那一夜,她寸步不离病房,抱着医学书籍守在昏黄的床头灯下,一边密切监测病情,一边看书学习。第二天,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下班时,王菲在护士站发现了其家属留下的感谢纸条。虽然寥寥数语,但那份感动一直留存在她心间。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王菲更加笃定:医者的每一分付出,患者和家属都会默默记在心里。此后的25年从医生涯里,她始终带着这份信念,接诊近10万名患者,用精湛医术和赤诚之心,帮助无数人重获健康与希望。
“看到患者康复,我的内心就感到特别幸福。”王菲说。
台灯:永不熄灭的求知之光
推开王菲家的书房,书柜里摆满的医学典籍与泛旧的学习笔记,诉说着一位医者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丈夫常说,家里那盏台灯是最忠实的“守夜人”,无论多晚回家,总能看见妻子在灯下研读最新文献、整理诊疗方案。
自担任科室负责人后,王菲深感责任重大。面对病人流失、技术力量断层等难题,她精准施策: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调整岗位职责,激活团队潜能;完善管理制度,夯实发展根基。同时,组织全科定期研习内分泌领域最新指南与前沿文献,发起疑难病例研讨热潮,并推动医联体跨院会诊、跟诊学习常态化。此外,她还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区市级学术研讨班,并担任京西地区内分泌学习班及市区级继续教育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讲人,用专业与热忱为科室注入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王菲的带领下,科室拓宽了新的技术与业务范围,医疗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先后开设了肥胖与减重、骨质疏松、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结节、糖尿病逆转等亚专业门诊,实施了动态血糖监测、院内血糖管理、胰岛素无针注射等新技术。同时,王菲还推动本科室与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
“明灯”:照亮医学传承之路
“一个优秀的科室,不仅要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更要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力量。”王菲始终坚信,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代代传承的星火之力。作为科室带头人,她将培养年轻医生视为与临床诊疗同等重要的使命。
27岁的李肖利去年7月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初入内分泌科时,王菲便成了她职业生涯的“引路人”。
“王主任就像一盏‘明灯’,始终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李肖利感慨道,“有一次,我因为粗心,一个病例写得不够规范,王主任当场指出了问题。随后,她担心我的心情会受到影响,下班后特意找我谈心,告诉我‘不要害怕犯错,关键是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她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在日常工作中,王菲始终以“严师”和“益友”的双重身份陪伴年轻人成长。她会逐字推敲年轻医生的诊疗方案,不放过任何细微漏洞;查房时手把手传授问诊技巧,将积累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在定期组织的病例讨论会上,她总会留出充足时间鼓励年轻人发言,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医学智慧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从守护生命的床头灯,到钻研医术的台灯,再到培育新人的“明灯”,“三盏灯”勾勒出王菲的医者人生。正如她所说:“医生是终身的事业。”这份事业里,有对生命的敬畏,有对专业的执着,更有对医学传承的担当。在这三盏灯的映照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医者的坚守,更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精神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