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决看看古人!从五色土专栏到古代生活全景
创始人
2025-07-05 00:26:11
0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不少读者看到我这本《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可能会感到意外:倪方六怎么出版了这种类型的书?我最初是研究考古与盗墓史的,但这只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我还在关注古人生活史,这也是现在手边的主要课题。我这个人,天生对古人和死人、过去的人兴趣很大,所以,写古人的生活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早前我还做过宫廷史、明史的研究,到过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追随郑和的足迹,后来出了本《帝王秘事》。记载帝王的书太多,二十四史全是他们的事迹,古今书写他们的人也太多,挖不出什么新东西,我想想便放弃了,还是写写过去的凡夫俗子,关注人们不关注的小人物和小故事,这样更接近当代人的生活,有烟火气。

古人卖西瓜场景,出自清绘《苏州市景商业图册》,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八年完成“一方钩沉”

《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倪方六 贵州人民出版社

我研究起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史,追溯他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春夏秋冬,其直接原因是在《北京晚报》上开了专栏。可以说,北晚不仅仅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和写作追求,也把我的人生轨迹给改变了。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当初神差鬼使地接下北晚专栏的写作任务,也许是“五色土”这个在全国有影响的老牌副刊在潜意识中起作用了吧,还有可能不想远离媒体。我的书很好卖,放弃畅销书不写改写专栏,仅从收入上来说就很吃亏,何况长时间没有新书,读者会离你而去。

但我还是接下了,当时只答应先写一年看看。结果写上瘾了,再写一年,再写一年,就这么写下来了,一直陪到最初约我的编辑骆玉兰老师退休,这个专栏才在七月份“突然结束”。如果骆老师不退休,估计还得写下去。当时骆老师告诉我她要退休了,问我还写不写,我一咬牙回她三个字“不写了”,天下没有不散筵席,何况我写的时间已够长,应该把专栏整理出书了。

我以前并不认识骆老师,至今也没有见过面。在正式写专栏前,她已约了我几篇文章,可能觉得不错吧,她希望我能开个专栏长期写下去,还给我起了一个独家的专栏名字“一方钩沉”,含“倪方六”的“方”。我当时正在贵州一座山上“寻古”,歇脚于亭中,下山后就开始考虑专栏写作的事情,这应该就是我研究古代中国人生活史的开始。

专栏一写就是八年,能坚持下来真的太难了,我后来写时都怕了,咖啡把胃都喝坏了,每周快交稿前就紧张。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考虑不让我每期的读者失望,不让“五色土”失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出书。这些是我把专栏坚持写下来的动力。

因为考虑出书,我的初稿都是以书稿的标准来写的,文章比较长,写好后再改成3500字上下、分出小标题的专栏稿。删成专栏稿的过程很痛苦,限于篇幅,很多好玩有趣的故事和细节我只能忍痛删掉。好在,这些被删除的部分会在我今后陆续出版的生活史系列作品中出现。

写专栏不像写书,每期的选题要不同,得不断换领域换题材,保持“新鲜度”,像幻灯片一样刺激读者。专栏一周一期,每期一版,刚开始写时还觉得轻松,后来感觉吃力了,虽然我对历史知识的储备很自信,但历史专栏需要的是细节而不是理论,准备的货很快要见底了。为了让专栏好看,我由之前的“钻古墓”改“钻古宅”,就这样“走进了古代中国人的家里”。

专栏当时每周四(后改为周五)出版,我从周一就开始忙,与骆老师沟通,确定选题。有时她会命题作文,但基本上由我来定,提前报给她,怎么写她也不干涉,她对我挺有信心的,一篇专栏稿也没有被“枪毙”过。不过,北晚的读者看得很仔细,时不时会有读者挑出我专栏中的问题,骆老师会及时告诉我。为了不让读者看到错误,我在写稿用典和表述时,会特别小心,这也让我养成了“考据”的习惯。

古人今人隔空大对话

专栏与学术期刊不一样,稿件得接地气,得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根据早年做记者的经历,把副刊稿件当“新闻报道”来写,这样读者便会有感。所以,我一般是根据正在发生或近期新闻热点来确定选题,这样可以保证历史专栏“新鲜不腐”,还可丰富前面正刊版面的新闻阅读。比如间谍新闻上热搜了,就讲讲古人怎么搞情报;延迟退休话题出现了,就聊聊古代的退休制度。同时结合时序,到什么时节写什么稿,跟着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二十四节气来谋篇布局,有人觉得新鲜,其实是我写专栏的惯用手法。

因为新闻多是突发的,专栏稿子要跟上热点,就得在极短时间内写出来,过期就失效了。但一个人哪能什么都知道呢,就是抄也抄不出来的。我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古人的笔记,经史子集、农工商学,只要与古人沾边的书全都看,觉得未来专栏可能用到的内容就记下来,按专题和类型分门别类地录入电脑,一旦专栏稿需要,可迅速调出来。

我收集了几个T的电子书,光有电子书还不成,上面会有错误,特别是错漏字,还得纸质书来校正。南京的大小旧书店几乎被我淘遍了,我去各地参观考察,淘书也是首选。我经常到南京大学旁边汉口路一旧书店淘书,有一次老板问我你到底是研究什么的,怎么连喂鸡养羊、劁猪骟马的书也买啊?其实我正在为“中国人吃猪肉”的选题做准备。当然买旧书最多的还是在网店,淘起来方便。我后来算了一下,仅在孔夫子旧书网就买了26万多元的书。后来在家里实在放不下才渐渐少买。现在我家成了图书仓库,虽然占地方,但我看了就觉得踏实,写起古人生活史来觉得特有底气。

用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作为全书结构,是因为在写作北晚专栏时,积累下大量的稿件和资料,我在系统整理这些稿子和资料发现,古人的生活基本上跟着节气走的,非常有规律。

比如元月,春节所在,四季伊始万春物生,自然要聊繁华节庆。古代中国人过节的主题就是两个字,一“吃”一“玩”,从这两方面组织材料就行了。

比如八月,这时已是秋天,秋高气爽,户外不冷不热,天空能见度很高,正是古人观天象,看星星的时候,所以这时宜谈古代的“航空航天”。

而腊月是古人职业选择的月份,雇主决定来年雇工的去留,尾牙宴就在这个月,官员任免、致仕也多在此时进行,所以就将职场七七八八的事放在这个月。

遇事不决看看古人

“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这是很多读书人的信条,我也是这样想的。

古代与现代其实都是历史,只不过是后人用时间刻度划出了不同的阶段。我们今天的一切,不论典章制度还是风俗习惯,都是承于古代,源于过去,现代生活的改变只是依时代需要进行的调适,书面说法叫“发展”,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还在用汉字讲汉语,但汉字可以不用手写改打键盘,如此而已。

很多人以为现代的都是新的、先进的,现代人比古人聪明,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夜里读古人笔记时,我仿佛就坐在古人对面,与古人对话,总会发觉古人太聪明、太超前了。比如,近几年提倡环保减碳、垃圾分类、绿能、太阳能什么的,其实这是先秦时的人就提出并运用的。又如利用自然能量制冷制热,古人使用的椒房(空调房)、冰鉴(冷柜)都属这一类。反季节蔬菜,秦汉时已在生产。相反,由于电脑和AI的使用,很多人的心算能力、记忆水平都比过去人差。

读史不只是为了好玩,不能越读越糊涂,是要从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看到我们现代生活的“好”与“不好”,跟古人学学怎么在“钱不多”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生活”。

现在老说各行各业都很“卷”,难道古人不卷吗?也卷的,但古代的主流还是乐观向上。比如常见的是“跑码头”现象,相当于现代外出打工,找活干,寻活路,积极生活。俗话说,不会过日子跟邻居学,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看看古人是怎么办——这才是阅读古代、阅读古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古人一直在写“微博”

这些年我的一大体会是,写作要跟着时代走,跟着读者的阅读兴趣走。我最早出名是在博客时代,早期玩博客的都应该知道。在Hehson博客如日中天时,我是Hehson博客写历史的第一牌子。

这本书本来应该在五年前出版的,当时今日头条刚推出“微头条”,之前已有“微博”,只能发140字,微头条可以多发点,但也不宜太多。我应邀写微头条时就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写作尝试,由此形成了很多篇“短历史”。写微头条对我来说太轻松了,北晚专栏写了那么多年,随便剪贴点出来就行。后来微头条不再“微”,变成了“长头条”,文章可以和博文一样长,我觉得反而失去了短小精悍的味道,注水文字太多。

其实,写微篇、书短笔记、著小历史是古代中国文人的传统,古人留下的作品几乎都是这样,有的故事寥寥数语,甚至一句话成文,多者千言,不过万字,写长篇大论的并不多。如汉人刘歆《西京杂记》、唐人李亢《独异志》、宋人欧阳修《归田录》、元人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清人赵翼《陔余丛考》……都是这样的短篇笔记小品。我也有意借鉴古人这类作品的写法,即使是长文也分若干章节,具体就体现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上。这本书其实是从在写的生活史系列各部书稿中“摘”出来的,每篇短文的背后都是系统地讲述。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需要这样的“百字文”,这就是流行语所谓“碎片化阅读”。

说到这里,又回到古人身上了。从大量留存至今、短小精悍的古人作品来看,古代中国人其实一直在写“微博”“微头条”,进而可以知道“碎片化阅读”也不是什么网络时代的阅读方式,古人早已在体验了——如果细细思考,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都是古人玩过的,只不过换了标签和载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倪方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24秒”→“10秒”!近视... 自5月17日开展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SMIL Epro手术以来,昆明普瑞眼科医院手术量在短时间内突破2...
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 证券代码:600499 证券简称:科达制造 公告编号:2025-026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25...
存货减值陡增 皓元医药业绩承... 中经记者 苏浩 卢志坤 北京报道近期,皓元医药(688131.SH)对上交所2024年年报问询函的回...
最新或2023(历届)关于全国... 全国交通安全日手抄报内容:  2011年,公安部决定最新或2023(历届)12月2日定为“全国交通安...
最新或2023(历届)端午节手... 最新或2023(历届)端午节手抄报高清图片欣赏  端午节手抄报图  端午节手抄报图  端午节手抄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