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年来,癌症已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已突破400万,每4个人中约有1人在其一生中会被诊断为癌症。近日,一场关于癌症治疗新阶段的对话开启。科普作家李治中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医学探索——从100年前失败的免疫治疗尝试,到今天让晚期癌症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医学奇迹。面对癌症这一生命难题,需要医学科技持续突破,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提升健康意识,以知识和理性战胜恐慌和误区。
癌情严峻:高发与高死亡
中国癌症整体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高发癌种,成为主要健康威胁。以肺癌为例,它占所有癌症患者的五分之一,发现即为晚期的比例高达六至七成。环境、生活习惯以及民族基因差异等原因,还造就了与西方人群不同的发病规律,例如在中国肺癌中,EGFR基因突变的比例远高于欧美。
不过,癌症并非绝症。随着医学诊断技术提升,早期筛查更普及,很多癌症已经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大幅提升治愈概率。比如早期乳腺癌和肠癌的生存率已非常可观。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和规范的体检筛查,是让更多患者受益的基础。
中国创新药崛起令人瞩目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十年,肿瘤治疗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从传统化疗,到分子靶向药物的精准打击,再到近年以免疫为核心的创新疗法。分子靶向治疗让癌症患者能通过基因检测选择更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极大改善了部分群体的生存期。例如针对EGFR等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期已由几个月提高到几年甚至十年以上。
李治中介绍,“免疫治疗近年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原理是‘唤醒’体内免疫系统,使其能再次识别并杀伤癌细胞,比如PD-1/PD-L1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药物帮助一部分晚期甚至无药可治的患者实现了长期存活甚至临床治愈,为晚期癌症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希望。”
“中国创新药物的崛起令人瞩目。过去十年,PD-1及相关免疫药物从无到有、从进口为主到自主研发,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针对MET突变的药物创新也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一个标志性进步。”陆舜教授分享,“MET基因突变型肺癌发病率虽不高,但患者群体基数庞大,针对这一靶点的国产新药首次实现了国际同步上市,成为中国创新药物跻身国际主流的代表。”
以中国首个获批的选择性MET抑制剂赛沃替尼为例,赛沃替尼和奥希替尼联合疗法的SACHI 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在今年6月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公布,有望近期获批。
现在,肿瘤治疗理念逐渐从“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强调因人制宜、精准医学和连续健康管理。患者不但能“活得更久”,也开始追求“活得更好”。
在此期间,医学进步必须与大众认知和健康素养的提升相结合。现实中,很多患者因信息不畅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些“保健品”“提高免疫力神药”或以“抗癌”之名的骗局混淆视听。《癌症天敌:免疫治疗的突破与希望》新书同期发布,作者李治中系统梳理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前沿知识,帮助患者和家属消除信息差。他说,当下,科普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意义非凡,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癌症治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消除公众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
原标题:《每4个人中约有1人在其一生中会被诊断为癌症,中国抗癌攻坚进入新时代》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