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天津是中国近代体育重要发源地之一,田径运动在这里起步较早。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首设竞走、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此后田径运动在北洋武备学堂、北洋大学堂、新学书院、南开学校等一批中等以上学校迅速普及开来,自辛亥革命后又扩展至全社会,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欢迎。追根溯源,天津近现代第一次国际长跑比赛当数1931年举行的“万国长途竞走大会”。
为提倡冬季户外运动,1931年元旦之际,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向社会发起举办“万国长途竞走大会”的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南开大学、南开中学、新学书院、汇文中学、直隶第一师范学校、朝阳体育会、飞亚汽车行等学校和社会团体均派出了代表。
比赛原定于1931年元旦举行,但因气温骤降,故推迟至1月10日。路线总长3.5英里,约5.633公里。比赛起点定在天津特别行政区一区公署门前(今解放南路与徐州道交口附近),途经中街、蓝牌电车道、梨栈大街、旭街、东南角,终点是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报名参赛者共37名,实际参赛者31名,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国和意大利5个国家。赛事组委会成员包括1924年巴黎奥运会冠军李爱锐(本名埃里克·亨利·利迪尔,1902—1945)、基泰工程司创办人关颂声,以及董守义、章辑五、谢希云、侯洛荀等天津体育界重要人士。为保障比赛顺利进行,组委会安排了自行车队和汽车沿路护送。前十名选手可以获得特制奖章一枚,冠、亚、季军另可获得奖杯一座,冠军奖杯上还会镌刻第一名选手的名字。
据1931年1月11日《大公报》报道,10日比赛当天,虽然天气晴朗,但是寒意阵阵,午后气温转暖,下午3时比赛正式开始。因为这是津门第一次举办由多国选手同时参与的比赛,所以沿途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就连平日冷清的街市也热闹起来。
《大公报》对比赛现场的描绘非常细腻,至今读来仍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热身后,穿着短衣短裤的选手们早已等候在起跑线前,发令枪一响,比赛正式开始。冲在最前面的是朝阳体育会的林炳辉,其余人尾随其后,来自南开大学的刘文彬险些被绊倒,踉跄了几步又重新奔跑起来。自行车保障队、裁判和医生专车则跟在队伍的最后。为确保比赛万无一失,路线也被临时封锁起来,与赛事无关的任何车辆和行人均不能通过。
比赛队伍来到今解放北路与大同道交汇处时,来自新学书院的金富贵一马当先处于领跑位置,意大利人派克紧随其后,跑至法租界蓝牌电车道附近时,金富贵被派克超过,英国人恩丁汉也跟了上来。来到繁华的劝业场,观赛市民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加油声不绝于耳,此时恩丁汉超过了派克,暂时处于第一位,金富贵处于第三位。到了赛程后半段,美国人阿伯瑞斯、英国人斯洛提在东南角超过了金富贵,排名第三、第四位,金富贵虽然已落至第五位,但他依旧拼尽全力,尽量缩小与前方选手的差距。
东马路上观赛的人更多,赛会秩序员虽然在竭尽全力维持秩序,但还是抵挡不住热情高涨的人们。在一阵掌声中,恩丁汉率先冲过终点,第二、第三、第四名也陆续抵达,金富贵第五个冲过终点,来自南开大学的张焕忱以第六名的成绩完赛。随着最后一名选手的到达,比赛在下午4时左右结束,前十名选手中有三名是中国人,除金富贵和张焕忱外,青年会夜校的张士明位列第十名。
同据《大公报》报道,颁奖仪式上,裁判长李爱锐在致辞中说:“长途赛跑并不只是给人们比赛机会,乃是给本埠民众一种更深的印象,引起他们运动的兴趣,越野赛跑原来应当在野外举行,为什么要经过各租界呢?乃是要引起各租界民众的兴趣。这次参加的人很多,可以证明天津市民对体育很注意并且成绩也很好,希望明年举行的时候人要更多、成绩更好。”
李爱锐出生于天津,父母是苏格兰人。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他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了男子400米跑的奥运纪录,一举夺得奥运会冠军。1925年回到天津后在新学书院担任教师,金富贵就是他的得意门生。金富贵在比赛中表现出的坚持到底、决不退缩的意志品质,正是李爱锐想向学生传达的人性弧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李爱锐面对日军的铁蹄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这种人性弧光一直伴随他直到生命的尽头,至今他的故事仍不断地被讲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