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5号楼4门401”——南开区三潭西里小区同一门牌下,竟挂着两户人家。业主曹先生为孩子上学购置此房后,发现对门邻居不动产权证上印着相同的地址,两家户籍信息也因此重叠。一纸公安机关出具的“门楼牌号变更证明”成了破局关键,却因“历史遗留问题”的责任争议悬而未决。这场由历史差错引发的证明拉锯战,正考问着基层治理的破题能力。
市民反映:
购得“401”房 惊现“一址两户”
“本以为买了房,孩子就能顺利就近入学,没想到买来个大麻烦。”提起购买南开区三潭西里5号楼4门401室房屋的经历,曹先生满脸愁容。2024年年初,为了孩子上学,他购得此房。在查询户籍信息时发现一个问题,该房户籍上有他不认识的陌生人。带着疑惑,曹先生前往属地万兴派出所查询,结果让他啼笑皆非:户籍信息上的人竟是对门邻居。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曹先生与邻居拿出各自的不动产权证进行比对,发现两本证上登记的地址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在于书写格式,曹先生的是“5号楼4门401”,邻居的是“5-4-401”。
“一个门牌号下住着两户人家?这怎么可能?”曹先生感到不可思议。他提出疑问,这直接影响了孩子入学报名,地址要怎么确认?未来他如果进行房屋买卖,产权和户籍如何厘清?
经过溯源:
错位门牌不只是“401”
为了解决问题,曹先生找到了天津市市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工作人员核查了档案,发现房屋原权利人当年与售房单位兴业里房管站签订的《公有住房买卖协议书》等原始材料中,记载的地址就是“南开区三潭西里5号楼4门401”。基于这些当时“要件齐全”的材料,原南开区房管局产权科审核后,依法依规进行了登记并颁发了证书。从不动产登记的历史流程看,似乎并无过错。
那么,错误究竟出在哪里?曹先生向万兴派出所反映问题,民警后续走访调查结果显示,他所在的5号楼4门西侧1至6楼的原始、正确的门牌号序列应为103到603。也就是说,曹先生家(4楼西户)本应是403。然而在过去的某个环节,4楼西户被错误地登记并沿用了“401”。而对门的东户,其“401”的编号则相对正确。这种历史性的登记错误,在随后的房改售房和产权转移登记过程中被延续下来,最终导致了曹先生(403)和邻居(401)两本房产证上都写着“401”的荒诞局面。在该单元内,此类“错位门牌症候群”还有3例。
证明困局:
行政流程遭遇梗阻
问题的复杂性,根源在于管理权责的变迁。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给曹先生的书面回复中,清晰写明:根据《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和《天津市公安局等五部门关于推广标准地址应用工作的通知》文件内容,公安机关被明确赋予了全市门楼牌号管理、标准地址制定、信息采集及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责。这意味着,要修正不动产登记证书上的地址错误,必须依据公安机关对标准地址的最终确认。市市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明确告知曹先生:他需要取得属地派出所出具的“门楼牌号变更证明”文件,才能依法申请办理不动产权证书的变更登记。
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落在了万兴派出所出具这份证明上。然而,曹先生的合理诉求遭遇阶段性阻滞。他反映,受理民警因历史遗留问题权责边界待明晰,未能当即对证明开具可行性予以确定性答复,事项推进一度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自2025年5月起,曹先生通过政务服务平台等多渠道发起诉求。历时月余,事项仍未取得实质进展。其出示的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回复显示,虽明确标注“需公安机关出具证明”并已协调属地派出所,但问题症结尚未化解。时间一天天过去,曹先生一家心急如焚。
破冰行动:
跨部门联动终解历史沉疴
面对这一民生急盼,记者联系了市公安局南开分局,相关负责人调查后回应:该问题系公安机关统一负责门楼牌号管理职能之前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民警依据《天津市公安局等五部门关于推广标准地址应用工作的通知》及《天津市公安局关于全市门楼牌管理工作规范》的相关流程要求,向曹先生说明此类复杂情况需按规定程序深入调查核实后方能确认门牌号信息,无法当场办结。
民警进一步核查显示,该单元内另有3户存在类似门牌编排不准确问题,而且情况各异。社区民警逐户走访,查验房本、核实信息,并向社区居委会、该楼其他居民了解情况、查阅历史档案。派出所投入警力多次前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市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市档案馆、南开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全面调取小区历史资料。目前针对5号楼4门的调查取证工作已全部完成,派出所已正式向市市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出具了关键的《门楼牌号确认书》,并表示将全力配合该中心完成后续不动产权证书变更登记手续,确保问题妥善解决。至此,该门楼牌号确认工作顺利完成,曹先生需要的证明文件开好了。相关变更登记手续预计将有序推进。
另外,公安机关对三潭西里小区其他楼栋是否存在类似问题的核查取证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记者手记:
门牌归位后,更待“心牌”校准
一个门牌号,牵动户籍、产权、入学、交易民生链。曹先生的“证明”之路,终在公安机关作风转变、跨部门协同下打通,彰显政府破解复杂难题的决心。但是,破“证明”困局,岂能总依赖个案攻坚?三潭西里“双401”的修正应当是新起点,唯有以制度厘清责任、破除协同梗阻,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纳入长效机制,辅以“主动向前一步”的服务自觉,方能让“放管服”改革的春风吹散“证明之愁”。当每一枚门牌都精确归位,治理现代化的“心牌”才算真正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