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再次打赢「逆风局」,小米如何打破偏见?
创始人
2025-07-02 07:13:58
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技术至上,小米凭实力突围。

作者丨雪银

编辑丨林子川

“这个世界不会永远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雷军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的口号,在 2025 年夏天有了更具象的注脚。

6 月 26 日晚,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一结束 ,小米 YU7 开售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辆的消息便登上热搜,作为小米造车的第二枪,小米YU7 的首销表现不仅超越了去年的小米 SU7 ,更是刷新了中国汽车工业史纪录,让黑粉哑然失声。

在成立 15 周年的关键节点,小米迎来了发展的新起点。财报数据持续向好,核心业务稳健增长;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时隔十年重回全国销量榜首;“人车家全生态”发力,智能大家电出货量实现翻倍增长,小米门店突破两万家……曾被视作 “不可能” 的目标一次次被小米化作现实。

从 “千元机终结者” 到 “造车新势力头部”,从手机单品到人车家全生态,小米始终在争议中突破行业认知。

当行业还在沉迷内卷时,小米已带着技术理想主的坚定信念,将目光投向了全球科技的尖端 —— 用产品实绩回应争议,以核心技术构建护城,小米成功的秘密可在其15年的风雨兼程中窥得一二。

01

小米大心脏:在质疑中崛起

事实上,小米并不是第一个在质疑中崛起的企业。

2008年,特斯拉首款车型Roadster问世时,传统汽车行业的主流声音几乎一致认为电动汽车只是玩具。如今,特斯拉用每年近200万辆的全球交付量,市值一度超越全球销量第一车企丰田证明,电动汽车是不可逆的未来。

苹果芯片的发展路径也同样充满质疑。早年被讥讽为“换皮芯片”的苹果A4,十年后成长为性能卓越的M1系列,改变了全球芯片市场格局。

而在今年年初的中美贸易谈判中,中国以硬核的产业实力回应了关税挑战,迫使美方回到谈判桌。这些成长故事无一例外地证明,质疑声最大的企业,成长速度也可能最快。

2021年小米集团宣布跨界造车,雷军为此“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次日其股价最大跌幅达到13.48%。

部分投资者认为,造车资金与手机研发不是同一个数量级,且汽车市场不仅有着丰田、大众等传统汽车巨头,特斯拉、蔚小理等新造车企业也颇具竞争力。作为入场较晚,且跨界造车的小米,难有市场机会。

但三年后,小米首款量产车型SU7上市24小时,便斩获近9万份大定订单;其第二款车型YU7,上市3分钟大定订单就突破20万辆,再度刷新行业历史纪录。在一片质疑声中,小米用订单数字证明互联网造车并非幻想。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小米汽车的重研发投入,以尽可能缩小与对手之间的差距。

以智能汽车核心卖点之一的辅助驾驶为例,小米汽车在造车之初便以超7000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团队。据小米官方透露,小米汽车辅助驾驶领域第一期总投资57.9亿元,专属团队规模已超1800人,目标2025年小米智驾站稳行业第一梯队。根据公开资料,其团队规模已超理想、蔚来汽车智驾研发团队

在动力性能方面,小米汽车自研的电机效率达到98.8%,小米超级电机V8s的转速高达27200转/分钟,刷新了全球量产电机的纪录,远超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20000转/分钟。

特斯拉曾长期稳坐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其中Model 3一度是纯电轿车的标杆车型。而小米SU7上市后,仅用3个月就实现了累计交付超过2万辆,超过了当年Model 3初入中国市场时的成绩。

相比Model 3,小米SU7的销量更为稳健。截止今年5月,小米SU7销量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Model 3,最近两个月连续稳居20万以上轿车销量第一。

“这个世界不会永远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雷军曾在微博上写道。小米用实打实的交付数据证明,凭借足够的技术投入和对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后来者也能撼动行业格局。

02

弯道超车,小米实力击碎偏见

事实上,对于小米的偏见,并非始于汽车业务。

2010年,小米手机凭借1999元的性价比迅速打开市场,但“组装厂”“没有核心技术”等标签几乎从创业之初就贴在它身上。2017年,小米发布第一颗自研芯片“澎湃S1”后陷入长时间沉寂,更被外界视为造芯失败。

直到2025年,小米成功量产3nm制程芯片“玄戒O1”,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该技术的手机企业,逐步完成了技术路线的反转,过去五年,小米在芯片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35亿元。

在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汽车业务上,小米始终坚持高端化的产品路线。

尽管售价21.59-29.99万元的小米SU7,让小米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最瞩目的明星,但真正支撑小米高端化形象的,是售价52.99万元起的SU7 Ultra。

今年2月,小米SU7 Ultra上市仅三天,雷军在微博宣布锁单突破1万辆,提前完成全年销量任务。汽车之家数据显示,SU7 Ultra占2024年中国50万元以上轿车销量的20%。

据悉,这款车型以7分04秒957的圈速打破纽博格林北环最速量产电动车纪录,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GT等百万级豪车,成为首个打破该纪录的中国品牌。

在小米汽车之前,真正让汽车行业感到威胁的是苹果汽车,不少人认为,靠着庞大的生态系统和创新功能,苹果汽车是最有可能颠覆汽车行业的新势力。然而在2024年,外媒报道苹果放弃投入十年的造车项目。

苹果的放弃,为小米汽车留出市场缺口。小米汽车为苹果用户进行定制化适配,比如灵动岛支持小米汽车App、Apple Watch独立控车等功能。2024年北京车展上,雷军宣布小米SU7的购买者中,BBA用户近3成,51.9%的购买者为苹果用户。

从组装低端智能手机,到造出能和保时捷掰手腕的高端性能车,小米用实力反击外界的偏见。

03

为技术理想主义者喝彩

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崛起历程,偏见从未缺席。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史,开局一路被质疑、被打压,如今一步步靠产品质量、供应链能力和工程实力赢得世界尊重。

小米汽车,有着相似的剧本。

2019年,小米集团首次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成为进入该名单当年最年轻的公司,但围绕小米的批评从未中断。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雷军表示“一直有人诋毁小米的代工模式,说小米一个工厂也没有”,内部经过6个月的复盘后,决心发力智能制造,建立全世界的标杆。今年5月,雷军宣布,小米未来五年研发投入将达到2000亿元。

在手机主业务利润承压之下,这一决定并非轻松,小米为此连续多个季度净利润下滑,直到2023年下半年,小米收入才实现两位数增长。

也正是决意发力研发制造,小米汽车并没有从平台代工起步,而是选择自研电机、自研智驾、自建工厂。这背后是极高成本的投入。今年1月雷军曾在一次直播透露,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超过130亿元,工厂建设和员工工资总投入更是接近300亿元。

工厂方面的高投入带来可控的交付节奏。即使小米SU7创造销量纪录,在产能升级等措施下,小米汽车一度将交付周期压缩至最短5周,避免陷入产能地狱,稳定了用户信心。

销量则迅速反哺了前期的高投入。雷军在近期的小米投资者大会上表示,小米汽车业务亏损正在逐步收窄有望今年实现盈利。对比其它竞争对手,小米汽车或是最快实现盈利的车企。

也正是小米汽车坚持技术创新,赢得了外界的尊重。今年6月,小米YU7登上多家外媒头条,被评价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而SU7 Ultra则刷新了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纪录,用事实证明,小米汽车打破被国外车企垄断性能车的局面。

中国市场需要更多像小米这样的企业,用技术赢得市场销量。

今年3月工信部、发改委、国资委三部委相关人士接连指出当前国内汽车行业内卷严重,不少车企增收不增利。此后,国家部委要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小米汽车是第一批宣布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的车企之一。

对中国制造来说,小米是一个参考样本。与其在存量市场里反复内卷,不如走出去,与全球强者较量。只有在那里赢得尊重,技术与品牌才能真正建立起护城河。

本文作者长期跟踪汽车行业前沿,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添加作者微信xueyin4910沟通交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总有大雨想害首开 文/狗蛋分蛋6月13日,台风“蝴蝶”给佛山带来了一场大雨。雨后,有首开平湖如院的业主发现,雨水顺着窗...
投身新兴产业,是他们的青春担当 转自:微言教育 #教育强国有我#【投身新兴产业,是他们的...
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 7月2日,百利天恒(688506)发布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EGFR×HER3双抗ADC(iza-br...
人福医药:股东招商生科拟1%至... 格隆汇7月2日|人福医药(维权)公告,公司股东招商生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在6个月...
【会议日程】醇氢产业、全球化、... (转自:汽车纵横Auto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