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范朝慧
中国与东盟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在常来常往中,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致力于创新旅游新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发掘旅游新动能、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勾勒出一幅幅文明交流互鉴的美丽画卷。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如何进一步深化旅游合作,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新路径?中国—东盟中心、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近日在海口举办2025年东盟旅游从业人员中文语言与能力建设培训班,为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丰富专业知识储备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随着游客的友好往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不断增进了解,山水相连的传统情谊持续深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成为打通跨境服务的关键。本次培训吸引了来自东盟各成员国和东盟秘书处的近1200名代表线上线下参加,直观显示出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交流合作的蓬勃需求。
“此次培训将帮助东盟旅游从业者掌握实用的汉语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更好服务中国游客,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介绍,近年来,中国—东盟中心积极开展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针对东盟国家需求举办旅游从业能力建设培训班和旅游从业者交流考察等活动,成果丰硕,受到东盟国家旅游业界的广泛好评。
当前,中国游客出境游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旅游品质和出游体验。培训期间,授课专家聚焦中文导游语言与中国游客需求等主题,以“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形象”破题,引导东盟旅游从业者挖掘跨文化沟通的情感支点。聚焦银发族、Z世代、亲子家庭三大中国出境游群体,提出“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差异化服务策略。此外,专家建议东盟旅游从业者主动革新,在产品层面,需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在服务层面,要强化中文讲解团队建设,推动区域旅游业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迈进。
当中国游客在东盟国家听到流畅的中文导览,当东盟国家旅行社精准对接中国银发、亲子等客群需求……这场涵盖中文运用、中国游客偏好、文旅项目运营等课程的系统性培训,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东盟国家旅游服务提质升级的实践通道。
在柬埔寨旅游部产业管理司副司长恒斯洛看来,中国旅游市场是拉动全球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正经历显著的结构性增长与转型。对旅游从业者而言,提升跨文化沟通技巧和精细化服务能力、深化对中国旅游市场的系统性认知尤为关键。此次培训不仅帮助东盟旅游从业者精准把握中国游客的消费心理特征,还通过与中国旅游企业的实地交流,为东盟各国精准对接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优化旅游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拓宽产业发展视野
作为我国距离东南亚最近的省份之一,海南天然具备与东盟国家深化区域合作的优势,“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自贸港政策,不仅便利了贸易往来,更为文旅合作搭建了广阔舞台。
在此次培训中,东盟国家旅游从业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海南当地旅游从业者交流,沉浸式体验中国在智慧旅游、文旅融合、康养旅游等领域的创新实践。这种零距离的交流,不仅让东盟旅游从业者直观感受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蓬勃活力,更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品开发、服务标准共建等方面的合作搭建起互学互鉴的桥梁。
沉浸式体验书法、中医拔罐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康养项目,全方位感受“医疗+旅游+康养”的融合魅力……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东盟旅游从业人员深入考察当地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学习打造高端康养服务体系的经验。
“免签政策为东盟游客赴琼旅游提供了极大便利。”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主任贺迪在亲身体验传统中医按摩和拔火罐后赞叹不已。“乐城的康养旅游模式极具启发性,值得学习借鉴。未来,我们将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共享发展经验等方式,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康养旅游、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印度尼西亚旅游部旅游国际推广司官员卡雷尔杜萨加斯对海口骑楼老街、海口国际免税城的文商旅融合以及博鳌乐城“医疗+旅游”等发展模式印象深刻,希望引入本国。“印尼虽有类似海南湾滩、海滨步道的自然景观,但缺乏系统性规划,可借鉴中国经验加强资源整合,开发海岛联动产品,吸引国际游客。”
凝聚区域合作共识
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推动区域旅游业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放宽签证政策、促进旅行便利化,利好消息频传。
以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为契机,东盟国家如何进一步开拓中国旅游市场,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旅游业蓬勃发展?授课专家提出建议:中国游客偏爱“说走就走”的旅行,简化签证流程、方便中国游客出入境是关键;中国游客对科技依赖较强,须提供便利化的数字化服务和支付服务,强化文化适配与中文服务;休闲度假产品体验是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重要选择,须结合中国游客的偏好(如放松身心、家庭友好、社交分享)和东盟国家的自然文化优势,开发体验感强、性价比高的差异化度假产品……
老挝新闻文化与旅游部技术官员维拉坎·赛萨纳对此次培训感受颇深:“我们在培训中发现,老挝和中国的文化差异确实会影响游客体验。现在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游客的偏好,比如注重文化解读的场景化体验、互动性强的民俗活动。我们打算返回后在景区增设中文标识和文化展板,同时借鉴中国5A级景区分级管理体系,推动老挝旅游景区规范化建设。”他向记者介绍,当前,中国位列老挝入境客源国第三位,仅次于泰国、越南,中国游客消费能力也较强。随着中老铁路开通,跨境旅游交通瓶颈被打破,老挝政府与旅行商正加大推广力度,让中国游客在老挝获得更优质的旅游体验。
“海南的滨海风光如诗如画,多元文化魅力无穷,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海南与东南亚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结。这里充满吸引力,我们计划将海南线路与印尼旅游产品巧妙串联,让热带海岛的旅游资源联动起来,相信会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卡雷尔杜萨加斯说。
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人才赋能下,更密切的往来、更深入的交流、更广泛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发展新图景让人充满期待。“中国将同东盟国家一道,践行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利益融合,共享发展机遇,掀起人文交流热潮,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地区和平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史忠俊表示。
上一篇:致力成为更多客户的“主银行”
下一篇:2025年南铁暑期运输今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