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孟育芬
■提示
石一枫的新作《一日顶流》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精湛的叙事技巧和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显荒诞性的网络世界。小说聚焦当下网络流量生态下的众生相和人性的复杂,以及个体在数字洪流中的自我迷失与寻找。作家不仅是对当下网络文化的一次深度剖析,更是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关系进行的哲学追问。
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石一枫的创作始终以其对时代敏锐地捕捉和深刻的洞察而备受瞩目。作为“科技小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一日顶流》延续了石一枫对技术与人性的深度勘探。从《地球之眼》的监控伦理到《入魂枪》的虚拟沉溺,再到本书对流量经济的解剖,石一枫以硬核现实主义笔法,构建了一部当代中国人的互联网生活史。
作家在《一日顶流》的创作上实现了对以往作品的突破,将现实主义与科技元素深度融合,为当代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在以往的作品中,他虽然也关注社会现实,但在《一日顶流》中,他大胆地将最新的科技元素融入小说中,如人工智能、直播技术等,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他没有将科技简单地作为故事的背景,而是让科技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转变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茧房、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石一枫通过这部小说,将这些问题摆在读者面前,引发人们对数字时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反思。
在内容设计上,作家描绘出荒诞与现实交织的网络浮世绘。《一日顶流》的故事围绕着北京青年胡莘瓯展开。胡莘瓯本是一个平凡无奇,甚至有些社恐的年轻人,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着自己的烦恼和执着,比如对童年伙伴李蓓蓓那份纯真而长久的情感。一次意外的直播事故,让他脱口而出的“谁来管管我,我该如何是好哇”瞬间走红网络,他摇身一变成了人尽皆知的“求管哥”,被卷入了流量的巨大漩涡之中。石一枫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紧密交织。从胡莘瓯与父亲胡学践的日常生活,到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各自经历,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小说从1999年的网络千年虫、486电脑写起,一路回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关键节点,穿插聊天室、BBS(论坛)、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直播间等平台的更迭,具体到胡学践那里,是一路升级的上网设备、电脑配件以及“红警、星际、魔兽”等游戏。这种对网络发展历程的细致梳理,不仅是胡学践、胡莘瓯父子网络生活的背景,更是整个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网络如何一步步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小说的主旨深刻而多元,其核心在于探讨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个体如何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保持自我的清醒与独立,不被数据洪流所吞噬。胡莘瓯的成名是一场意外,也是时代的缩影。在成为顶流之后,他发现自己被无数双眼睛注视着,生活不再属于自己,那些铺天盖地的关注和评论让他感到恐惧和迷茫。这种恐惧不仅仅来自于网络暴力和隐私的暴露,更来自于自我的迷失。他原本只是一个渴望被爱、被关心的普通人,却在流量的漩涡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的本真,成为一个被流量定义的符号。石一枫通过胡莘瓯的经历,揭示了流量时代的悖论:一方面,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平凡人有机会一夜成名,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这种关注往往是短暂而虚幻的,人们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真实自我和生活本质的关注,被流量所异化,成为数据的附庸。
在艺术手法上,《一日顶流》展现了石一枫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多视角切换与时间交错的蒙太奇手法,使故事充满了层次感和节奏感。小说中既有胡莘瓯的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能够深入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恐惧、迷茫和挣扎;也有第三人称视角对其他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拓宽了故事的视野,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例如,胡莘瓯的直播片段与父亲的论坛往事并置,通过不同视角的切换,将父子两代人的网络生活和内心世界进行对比,揭示了网络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深刻影响。同时,时间的交错叙事,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想象,让故事在回忆与现实、现实与虚拟之间穿梭,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可读性。
《一日顶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小说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探讨,也为我们在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时,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向,让我们认识到科技虽然强大,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上一篇:听董桥讲“字法”
下一篇:毕业生可享500元开户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