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们用AI算法在南宁造出“道路CT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江畅
道路千万条,安全最重要!一款集成高清摄像机、IMU惯导模块、GNSS、边缘设备等硬件,搭载自主研发的路面病害识别算法,可实时识别多种常见道路病害、估算道路平整度的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出自以覃浩为代表的90后团队之手。
覃浩的人工智能之路始于2016年赴东京工业大学攻读信息通信专业。2018年,他硕士毕业回国,就职于华为,从事人工智能芯片、软件开发。2021年,他回到家乡广西南宁,入职北投信创集团担任算法工程师,参与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
进入新的公司后,覃浩深耕智慧交通领域的技术研发。他主要参与两个项目,一个是通过视觉技术来提高公路、交通设备的保养维护效率,另一个是通过视觉技术识别桥梁附近的船舶,对可能偏离航道的船舶及时预警,保护桥梁的安全。
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是覃浩第一个从设计、开发、验证到上线全流程参与的项目。刚参与这个项目时,覃浩既感到有压力,又倍感兴奋。“以前在‘大厂’工作,只能参与项目的一部分,像一颗螺丝钉,更多的是专注于底层技术某一细分领域的开发,不会涉及具体的应用。而来到这里后,可以接触到研发的各个环节,真正深入到项目一线,去理解这个项目怎样落地,如何在具体场景应用。”
一个完整的AI系统有三大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当时,覃浩开发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数据——这是公司第一次开展路面识别项目,没有现成的数据,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为了早日完成开发,那段时间覃浩每天和同事驱车到南宁市周边采集数据,拍摄路面坑洞、裂缝等照片,行程超过2000公里。随后他夜以继日,整理、标注、筛选图像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度。最后,基于这些数据开发的AI算法被封装进一个小小的装备当中。
项目研发过程中,覃浩遇到了意外的挑战。在一次关键的实地验证时,他发现路面裂缝识别功能的表现远未达预期——设备有时会忽略细小裂缝,而将水渍或车辙误判为破损;更令人头疼的是,在强烈阳光或阴雨天气条件下,识别准确率显著下降。
面对挑战,覃浩和团队成员决定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为了获取更加多样化且全面的数据集,他专门选择在烈日和阴雨天采集图像数据,拍摄了数万张不同光照条件和角度下的路面图像。这些丰富的样本资料为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团队引入图像分割技术,通过区分路面与其他背景元素来减少干扰,从而有效降低误检率。但新的技术要对原有系统架构进行全面重构,工作量巨大。最终,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细致讨论每一个技术细节,并经过多次实验调整,终于成功实现路面裂缝识别功能。
2023年11月,第一版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进入测试流程,效果超过了覃浩的预期。搭载了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的汽车,车身上搭载的小巧摄像头会将路面拍摄下来,随后AI会识别路面的损坏信息,并传输至控制中心。相比传统肉眼巡检的方式,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大大提高了识别效率。200公里的路段,以往巡检需要好几天,现在只需要两个小时。
接下来的时间里,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经过不断优化升级,曾在202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2024年中国智能交通大会上参展。如今已在广西部分公路上线运营,运营里程超过2000公里。
“我国公路网发达,AI轻量化公路巡检装备不仅能应用在广西,还能推广到全国。在未来,还能够输出到东南亚市场。”覃浩说,东南亚的经济正在崛起,催生了大量道路建设需求,进而产生道路养护需求,这套装备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能完整参与人工智能开发项目实现个人成长,以及看好广西毗邻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是覃浩愿意离开大城市的“大厂”回到家乡广西的两个重要原因。
“广西南宁要发展人工智能,不是要和北上广竞争,而是各自分工,走‘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道路。”覃浩说,广西南宁拥有丰富的东盟数据资源,还直接面向客户,更理解客户需求,这是北上广无法取代的优势。“目前,南宁有强力的政策支持,还有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有许多应用等待着我们去孵化落地,这是一片充满前景的海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