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眼》所追求的“新鲜感”,正是对观众审美疲劳的精准反击。无论是“姐弟恋+隐婚+探案”的复合故事模式,还是新鲜的主角CP感,更具开阔感的电影画幅,或是美术上粗砺又浪漫的成熟爱情质感,都为给爱情剧找到新的化学反应。
作者:条形码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当都市爱情剧沉溺于悬浮的精英叙事时,芒果TV刚刚超点完结的《深情眼》,却将镜头对准了一座临海小镇。
海堤路上的风、小镇的烟火、昏黄的路灯…… 正是这些带有生活肌理的细节,尝试带领观众找回爱情本真的模样。创作者们用不刻意、不狗血的情感叙事,完成他们对成年男女从双向拉扯到互相治愈的爱情的独特描摹。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张笑安表示,即便对于身处信息茧房的人们而言,当下的年轻人似乎已经不再相信爱情,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观众意识到,爱情从未变质,美好的爱情仍然值得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去尝试。
从文本到环境,小镇爱情找足“落地感”
《深情眼》的故事开篇带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女主叶濛被职场中的死对头做局抢走项目,还被扇了一巴掌,但她没有默默忍受,而是随即反揍对方一顿,同时潇洒离职,带着存款回老家“躺平”。
这个看似戏剧化的起点,却藏着主创团队对“落地感”的期待,比起单纯营造人物关系,张笑安更在意的则是人设能否立住,他深谙电视剧的根本是人物,所以戏的落地感,关键在于要让观众相信剧中角色是真实存在的,有自己的困境,有自己的目标。
为了让小镇爱情跳出悬浮套路,张笑安和团队在三个维度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在对原著的改编中,台词方面合理化和去书面化。为了让男女主的人设和人物关系更具张力,在剧中,两人的对白不仅接地气,还总是带有十足的挑逗意味。无论是叶濛对着李靳屿打直球“接受姐弟恋吗?”,还是李靳屿委屈巴巴对着叶濛求饶“你真不要我了”,光是看着视频切片,就能够感受到男女主之间的火花四射。
其次是场景的“可触摸式”搭建,在项目筹备初期,团队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等多个地方堪景,反复探寻既有遗世独立的孤立感又有浪漫感的场景。最终,张笑安决定在厦门海堤路旁搭出剧中的主场景,即便团队在搭景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但最后呈现出来的视觉质感却十分细腻。
而之所以选择厦门海堤路作为拍摄地,张笑安有着自己的细致考量。这两个处于人生低谷中的角色,他们跟外部世界自始至终存在一些疏离感。“看似在一个喧闹的环境里,但是他们内心还是边缘孤立的状态。”而海堤路则恰好能够把男女主生活的空间和繁华的中心隔离开来,这种地理空间上的界限感,便是主创们在堪景时一直在寻找的感觉。
除了台词文本的改编和场景方面的构建,最关键的部分,则是让悬疑线成为男女主情感关系的“催化剂”而非“主元素”,原著中叶濛母亲的去世之谜,本可以延伸出复杂的剧情,但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达成共识,“不能做成悬疑剧,还是要以爱情为主”。在经过几轮讨论之后,张笑安确定了主要的改编策略:让案件辅助男女主的情感发展,最终落点还是归于情感的递进上。
为了避免悬疑线破坏剧集的调性,团队特意加入了幽默桥段中和紧张和悬念。这种处理让观众得以在紧张与松弛间反复切换,最终记住的还是两人逐渐走近彼此,双向治愈的力量。
事实上,这种“反套路”的叙事,恰恰击中了当下观众的情感缺口。在网络的信息茧房里,年轻人习惯“不相信爱情”,而《深情眼》里那些“不完美的温柔”,李靳屿推电动车时假装翻车吓叶濛,叶濛讲冷笑话逗李靳屿开心……这些只有在真实的热恋里才会出现的桥段,让观众想起爱情本该是这样:带着笨拙,却藏着真心。
张笑安记得,在拍摄最后一场戏之前,天气一直阴着,然而,在开机之后,天空却突然放晴,在他的画面里,叶濛和李靳屿缓缓走向远方,那一瞬间切实地感受到了治愈的温暖。这恰巧也是他渴望传递给观众的东西。
“粗砺又浪漫”,新鲜感是出圈的关键
在《深情眼》开播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张予曦和毕雯珺这对主演组合能够迸发出张力和火花。奇妙的化学反应,“姐狗”式你追我赶的撩拨,充满反差感,也让观众久违地感受到了现偶剧CP的拉扯感。
这其实正是张笑安在作品中追求的“新鲜感”,在他看来,观众还是希望能出现一些令人惊喜的搭配。
他看中张予曦“飒里带憨”的真实性格能让那个一言不合就掀桌的女主更可信,也认同毕雯珺身上神秘、忧郁的气质恰好贴合李靳屿这个角色。
为了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张笑安在开机前,带着剧组主创走完了全剧重要场次的戏份,由此他能够更好地捕捉到演员的表演状态,让他们身上的新鲜感能够不断延展。
配角的选角同样遵循新鲜感原则,女二张小婉和男二刘润南并非流量演员,却凭借精湛的对手戏演技,获得了不少关注。
张笑安坦言,最初团队在讨论时也提出过偶像型演员的使用,但他坚持不同看法,“这部戏本来就是在小镇里发生的故事,如果所有演员的外表都极具偶像气质的话,那这个世界观就不成立了”。
对 “新鲜感” 的追求,也继而渗透在了创作的更多环节。
摄影团队和张笑安已经合作过了三部戏,彼此都非常熟悉,在此次开机前,团队内部达成了共识:《深情眼》的拍摄方案和风格,绝不能是对上一部作品的单调模仿。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测试,最终,摄影团队采用了电影镜头来拍摄,画幅比例接近2.39:1,也让故事里的主场景——海堤路,在画面里显得格外宽阔,而男女主并肩行走时的画面却又透着温暖和亲密。
在美术设计上,张笑安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基础风格,他希望这次的美术能够凸显出成年人恋爱中潜藏着的欲望感,因此,团队摒弃了偶像剧中常见的高饱和色系,而是用酒馆的暖黄灯、李靳屿家窗外的霓虹灯,搭出“粗粝又浪漫”、高对比度的视觉风格。
在后期制作时,这种“反惯性”的思路则更为明显。剪辑师是合作过《树下有片红房子》的老搭档,但这次他们尝试了“非逻辑性转场”:叶濛和方雅恩在KTV包厢里泼完雅恩前夫油漆后,下一秒转场便直接切进两人赔钱了事的画面,节奏干净利落又带有跳跃性。
除此之外,张笑安在配乐上同样玩出了新鲜感。此前在青春剧中他会选用古典乐风格,而这一次则改用电子音效混搭人声采样以及嘻哈乐,来凸显都市迷幻的氛围。据张笑安介绍,他们在配乐里用了许多讨巧的形式,比如通过Beatbox或者人声采样,让剧中的电子乐配乐,显得不会过于硬核,同时还能增加一定的趣味性。
事实上,《深情眼》呈现出的新鲜感,本质上是对当下长剧观众不断递增的审美疲劳的精准反击。当太多爱情剧套用男强女弱的“霸总”模板时,《深情眼》则巧妙打出“姐弟恋+隐婚+探案”的复合模式,与此同时,创作者始终让这对人物关系的情感逻辑大于设定本身,从而使得情感浓度也水涨船高。
透过表面人设,观众读懂了李靳屿的年下感不是装嫩,而是面对爱情时的笨拙和真诚;读懂了叶濛的主动进攻不是逞强,而是被伤害后竖起的盔甲。这种“带着缺点的鲜活”,反倒让观众看到了爱情里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不必是完美的,只需是真实的。
“服务型导演”的自我修养
在采访中,张笑安数次提及自己是“服务型导演”,在他看来,剧集的新人导演在创作中,尤其需要避免“太过于自我表达”。“我还是希望能够拍出观众爱看的东西,所以会认真听取观众的意见。在《深情眼》这个项目中,我们的初衷也是这样,一切都以服务观众为主。”
“服务型导演”的定位,在《深情眼》的创作过程中有着具象的展现——从剧本调整到后期剪辑,他始终在“自我”与“观众”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在打磨中坚守质感底线。
比如在拍摄阶段,这种平衡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控上。为了剧中一场赛车戏能够更真实,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团队仍然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找到四辆同款车,“就连内饰都一模一样”。
而凭借氛围感出圈的海边婚礼戏,则是张笑安在理解原著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基础上,刻意营造出的温馨。张笑安坦言,这样的设计其实带有一丝“讨巧”,“观众向往的正是人与人之间这种亲切的有温度的互动”。
面对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他选择“顺势而为”。拍摄时频繁遇到飞机入画和鞭炮声干扰,张笑安和团队没有抱怨,反而认为这些“意外”能够帮助演员们迅速融入角色,感受角色处在何种生活里。张笑安很清楚,剧组为演员们构建出真实的场景,往往能够让他们更加放松,对他们的表演也有所助益。
而在后期制作阶段,张笑安的“服务意识”更显极致。剪辑团队边拍边剪,他也会随时和团队交流意见。第一集前前后后改了十版,从最初的“长镜头交代小镇风貌”,到最终反复删减校准,团队始终以平台的观众数据反馈为基准。“不是盲目妥协,是明白观众在哪个点会走神。”他保留了“扇耳光”的强冲突开篇,却删减了一定的职场戏,让这部剧的重心更聚焦——在张笑安看来,上了一天班的观众,其实并不想在现偶剧里再看到职场上的尔虞我诈。
作为音乐人出身的导演,张笑安对配乐要求很高,在《深情眼》里,音乐和画面努力实现严丝合缝的严谨性。“导演必须要严格把控后期调性,不然的话,成片最终可能变成四不像的东西。”为了保证项目的质感和风格,张笑安几乎全程盯完了《深情眼》的后期工作。
这种“服务意识”,也让他格外珍惜平台给予的机会。从《暗格里的秘密》到《深情眼》,张笑安两次获得平台信任,从而得以实践“不套路”的创作。而下一步,张笑安与芒果也希望再碰撞出一些青春与情感赛道上的好作品。
对于未来的创作方向,张笑安从未给自己设限,他不想只在一个赛道里耕耘,而是希望尝试一些不同的类型和题材,但前提是“观众能看进去”。这种务实,或许正是他为自己找到持续优质创作的一个基点。
在情感淡漠的原子化时代,《深情眼》尝试用自己的一份努力,让人们在海边小镇的烟火里,重新想起爱情的温度,而这或许就是对“服务型创作”最好的注解。与此同时,《深情眼》的探索也在指向:当镜头回归真实,当情感锚定生活,我们就能在不依赖套路的前提下,让爱情故事焕发出新的可能与生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