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薛一群 通讯员 包乌云
8月1日,在通辽市蒙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成堆的玉米秸秆、玉米芯、牛粪等农村常见的生物质原料,经过粉碎、混合、压缩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从原本松散的状态变成了3厘米见方的压块燃料。
“大型粉碎机先将原料粉碎处理,在烘干环节必须严格控制水分,最后通过压块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型。”该公司负责人阿木日吉力根详细地讲解着生产线流程。这些生物质压块燃料热值达到3600至4000大卡,不仅具有易燃、低灰分、低成本、易储存等优势,其燃烧性能更是突出——火力猛、火焰长、升温迅速且散热持久。更难得的是,由于原料含硫量极低,燃烧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排放几乎为零。燃烧后的草木灰还可回收利用,加工成生物肥料用于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真正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脱胎换骨”。
“目前,公司已建成日处理65吨、年处理2万吨农林废弃物的生产线,其中秸秆年消纳量达1万吨,可年产燃料3.43万吨。”阿木日吉力根介绍道。这一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层面,有效破解了废弃秸秆的处理难题。在经济层面,为市场提供了清洁能源,成为践行“双碳”战略、助推乡村振兴和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点。
牛羊的“营养餐”、滋养耕地的“天然肥”、清洁的“绿色动力”……曾经付之一炬的秸秆,如今在通辽大地上正经历着一场令人惊叹的生态革命。昔日的田间废弃物,正以全新的姿态演绎着“点草成金”的传奇,为通辽市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写下最鲜活的实践样本。
在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的示范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随着机械的精准行进,田间秸秆经过二次粉碎后被深翻至30厘米以下的土层,逐渐转化为滋养土地的天然肥料。这种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技术,既从源头上杜绝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又通过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为土地保护和春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后,能够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波介绍。
近年来,开鲁县以“秸秆科学还田”为切入点,以“耕地地力提升”为着力点,以“农业提质增效”为落脚点,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2025年,该县在6个乡镇同步推进5万亩秸秆粉碎深翻还田,不仅显著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更有效改善了耕地质量,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的菌酶协同发酵“中央厨房”里,大型饲料搅拌机正在轰隆隆地运转,将玉米料与秸秆草料充分混合。随着微生物和酶制剂发酵剂的加入,原本粗糙的秸秆在科技赋能下快速转化为香气扑鼻的优质饲料,这正是通辽市推动秸秆饲料化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我家从今年开始给牛喂菌酶发酵草料,牛特别爱吃,毛色都亮了不少。”腰林毛都镇中腰林毛都嘎查村民韩春莲说。
传统饲料价格高且营养转化率有限,而菌酶协同发酵技术可以降解秸秆内的大分子物质,生成有机酸、可溶性多肽等小分子物质,提高玉米秸秆含糖量和消化率,提升了适口性,育肥效果好,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如今,通辽市以秸秆为核心纽带,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粪污肥料化处理,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构建了“种植—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还田—种植”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形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多赢格局。
通辽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3%,年转化821万吨秸秆为优质饲料,正以秸秆资源转化利用为突破口,构建生态农牧业发展新格局。
上一篇:蔡奇看望慰问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