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高考志愿,靠谱吗?
创始人
2025-07-01 17:41:36
0

AI已经开始参与高考生们迈向成年的第一个重要人生决策,虽然眼下这些产品还稍显稚嫩。真正残酷的考验在于,这个决策所预示的职业方向,在四年以后,将如何应对AI的冲击

|财经》研究员樊朔

编辑|郭丽琴

自6月27日起,各省高考招生陆续进入志愿填报阶段

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报志愿无异于一种考验——需要细致研究目标院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推测今年的录取趋势,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最好的排列组合。

近年来,由于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的深度调整,特别是“院校专业组”和“专业+院校”模式的普及,可填报的志愿数量激增,对考生和家长在专业层面精细化研究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催生了巨大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人均动辄上万元的报考咨询服务费用

今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以及作业帮、高途等在线教育企业纷纷携AI技术入局,推出免费AI高考志愿产品试图以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打破信息壁垒。

对于填报志愿的考生,AI已经开始参与他们迈向成年的第一个重要人生决策,虽然眼下这些AI产品还稍显“稚嫩”真正残酷的考验在于,这个决策所预示的职业方向,在四年以后,将如何应对AI的冲击。

大厂入局AI高考志愿背后

AI填报志愿产品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免费的高考信息服务。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超过九成的高考生表示愿意使用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付费规模预计将达到10.9亿元随着高考录取人数逐年递增,高考生获取志愿填报信息的渠道相对匮乏,导致对专业志愿填报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预计到2027年,该市场规模将增至12.2亿元,显示出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强劲增长潜力。

市场需求旺盛的一大原因是,近年来,各省高考志愿的填报规则做了很多调整,填报数量大量增加,考生与家长的选择压力也随之增加。

根据各省公布的志愿填报方案,志愿填报大致分为“院校专业组”和“专业+院校”两种模式。

院校专业组是指高校对考生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的组合。考生需要先选择“一所院校+一个专业组”,然后在所选专业组里填六个专业,这样算作一个志愿。例如,如果考生想报考北京大学化学类专业,在志愿填报中需要填报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的专业组,并在专业组下再填报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是高校在新高考模式下对相关专业录取的选科要求,即考生选择的高考考试科目里至少要有物理化学两门。

“专业+院校”则是指,考生选择“一所院校+一个专业”比如北大+化学算作一个志愿。

这也意味着,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的研究需要细化到专业层面。

各省可填报的志愿数量也随之增加。例如,辽宁本科批次可填报112个“专业+院校”志愿,河北、山东、贵州等地可填报的志愿数量也达到了96个。

来自河北的考生家长李田告诉我们,由于孩子的高考成绩一般,他们采用的填报策略是选定“冲刺”“有把握”“保底”的一批院校和专业,不仅需要研究各学校每年的分数线,还要细化到具体专业,希望能录取到孩子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李田自身从事教育行业,对高考招生情况比较熟悉,但仍然觉得对各院校往年录取情况分析、比较的任务很重,有些力不从心。

江苏徐州的一位高三班主任张帆也提到,大部分家长对高考录取和就业市场的情况并不了解,为了能帮孩子做出最好的决策,很多家长会选择线上或者线下的高考志愿咨询机构购买服务。

在市场需求带动下,高考志愿咨询机构的服务价格也水涨船高。头部教育博主张雪峰创办的峰学未来2025年推出了两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梦想卡”定价12999元,提供选科指导、模拟方案、志愿填报等服务;“圆梦卡”定价18999元,提供的服务在“梦想卡”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六级、考研规划等。

这也是个鱼龙混杂的市场。

2024年教育部曾发文提醒考生和家长警惕部分高考志愿服务机构和个人虚假宣传“内部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不准确,还可能误导考生。部分机构号称拥有“专家团队”,但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往往缺乏资质和经验,甚至只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此外,一些志愿填报指导机构夸大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假象,渲染焦虑氛围,其真实目的是推销课程和咨询服务以牟利。

在这一背景下,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中出现了AI志愿填报工具,其背后不乏头部互联网大厂和在线教育企业。

例如,6月12日,阿里巴巴旗下智能搜索App夸克推出了中国首个针对高考志愿填报场景开发的AI大模型,并同步上线了三大核心功能,分别是“高考深度搜索”“志愿报告”“智能选志愿”。

百度在其App“百度AI”板块上线了高考志愿功能,考生输入地区、选科、分数和排名后,百度AI会基于往年数据对志愿进行预测。

腾讯则在QQ浏览器推出的“AI高考通”服务,服务涵盖智能志愿填报方案生成、深度搜索与智能问答等功能。

作业帮、高途等在线教育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AI高考志愿填报产品。

用AI报志愿真的靠谱吗?

AI高考产品提供免费且智能化的服务,在志愿填报季吸引了不少流量。

6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在朋友圈发文称,截至当日15点15,夸克系统已累计生成超300万份志愿报告,夸克团队已紧急扩充算力全力压缩等待时间。

腾讯方面也表示,腾讯元宝已经回答了超过3000万个高考志愿相关问题,平均输出1000字以上的深度报考建议。

不过填报志愿这种事,AI高考产品真能靠住吗?这个工具如何使用才最合适?

山东考生张小硕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520分的成绩,他目前对选择专业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思路,高考成绩公布后一直在与亲戚、朋友讨论可行的志愿填报方案。

将高考成绩、自己未来倾向于做的工作、性格特质等信息输入到几个免费的AI高考产品中,张小硕获得了几份截然不同的预测报告。

夸克的高考志愿大模型为张小硕生成的报告有96个志愿。

百度AI给张小硕预测的院校超过了300所,其中可冲击”档达到了54所“较稳妥”档有115所,“可保底”档有205所。

腾讯的AI高考通在“可冲击”档推荐了12所院校,“较稳妥”档有可能72所院校,“可保底”档有127所院校。

张小硕认为AI工具整体的分析框架非常清晰,根据他输入的需求列出了多个可以重点关注的专业方向和有条理的分析,很适合在选择专业时提供思路。

不过他也注意到,在自己与亲友整理资料时认为比较稳妥可以重点关注的一所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并没有出现在AI提供的清单里。

来自浙江的考生徐瑶也发现了使用AI志愿工具带来的一些偏差。徐瑶发现,在输入地区、高考选科、成绩以及排名等基础信息后,不同AI给出的志愿清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在未选择地域偏好的情况下,有的AI工具给出的选校名单集中在浙江以及其他东部沿海省份,但是有的AI工具给出的名单涵盖大量的中西部院校。

徐瑶提到,在使用AI工具之前,她与家人已经划定了一批自己比较有希望冲击的高校名单,但是在AI工具推荐的高校列表里她仍然看到了几所很陌生的高校,因此需要通过人工重新核对目标院校往年的录取情况,以防AI输出了错误信息,同时也为了确认自己在筛选过程中遗漏了这些院校再综合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报考。

一位在线教育公司从业者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AI算法通常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规律进行预测,但高考录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难以被算法完全捕捉此外,AI工具的数据来源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的院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一些学校的特色专业、新增专业或特殊招生政策可能未被及时纳入数据模型。

不过徐瑶同样认为,AI生成的志愿清单能够帮助自己打开思路,同时提供了一些自己未能检索到的信息,提高了志愿报考的效率。

张帆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和家长可能缺乏对高考招生情况和就业市场的了解,AI工具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和家长部分克服信息差,但是应当多加注意AI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防止过度依赖AI做决策。

胡先生在山东中部的某县城经营着一家志愿填报咨询机构,他认为,对县城考生而言,并不存在绝对的信息差。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短视频平台、招生网站、咨询电话以及大学招生办进校园等方式都可以弥补城乡的信息鸿沟。唯一的短板是学校只追求分数,对升学志愿填报策略的研究重视很多老师对各高校的升学政策也不了解,会让学生错过一些更好的升学机会。

胡先生认为,AI只是参考往年的录取数据为考生做推荐,并不能明确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具体情况。他举例,往年有580多分的考生报进民办本科,这样的数据被采纳,就可能推荐给今年580分的考生。

“再比如两个学校的机械专业都是540分,哪一个侧重科研,哪一个侧重实践,哪个考研率高,哪个就业形势好?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AI只是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胡先生说。

在过去近二十年间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讲师孔德继连续为亲友指导高考志愿规划,对高考录取规律有着深入研究。他认为,AI志愿填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即查询某些信息相对方便。但考生和家长们使用它的风险却很大,除非清楚软件的短板和风险所在。

孔德继认为目前的AI填报工具提供的服务并不智能,仅仅是用去年的分数距离今年自己分数的远近,推测被录取的概率,会造成学校、专业、城市和分数的四大盲区。要克服这四大盲区,方法是首先翻阅纸质版的《报考指南(招生计划)》,这样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实际的高考录取过程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需要多重判断。孔德继举例,他一直从事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注重观察集体行动和舆情走向。所以会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遇到专业的知识问题,会询问相关领域的行家,了解该领域的优势和近几年的优势、就业情况。同时,他平时还关注各高考博主直播间的言论,了解大众舆论对志愿的态度,进而推测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趋势。

如何填报不被AI颠覆的志愿

AI工具的诞生考生们无疑享受了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真正残酷的考验在于,这个决策所预示的职业方向,在四年以后,将如何应对AI的冲击。

张小硕是“纯血”文科生,高考选科是历史、地理和政治。他对英语兴趣浓厚,最开始计划报考英语专业,未来做翻译。但是看到目前AI所具备的翻译能力,他便打消了报考语言专业的念头,开始研究汉语言、法学等在考公中有优势的专业。

胡先生告诉我们,对于文科生而言,他的报考策略是,如果准备考公务员体制内职位就要锚定热门专业,准备就业就以选择城市为主。对理科生而言,AI的发展也使得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分数线水涨船高。

互联网的流量走向加重了专业填报的马太效应,尤其是对AI类专业的追捧热潮

胡先生发现,受以张雪峰为代表的短视频博主观点的影响,考生和家长对专业“追高贬低”趋势日益严重计算机、电子信息、电气、法学、医学等专业分数持续走高,土木、环境、外语、金融等专业分数越来越低,部分同档次的不同专业分数差甚至超过100分。“以前冷门热门专业也有分数差,但分数差这几年达到了顶点”胡先生说。

孔德继也观察到了同样的情况。高考志愿填报产业的推动,再加上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的互联网产业,无限放大了这种极其浅层化、偏颇的认知

孔德继担心,AI工具的普及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现象。AI会提供便利、快捷操作,综合学校的级别、地域、热门专业、考生的职业偏好等生成结果。但这可能导致一些地域、学校和专业成为盲区。大家通过短视频了解到某所学校不错,就会直接搜索并填报这所学校,而那些没有被“讲故事”的学校,就无人问津了。

“以前,大家会翻阅招生计划书,能看到所有专业,可能会顺便看看其他高校的专业。但现在,大家通过软件搜索,只关注被推荐的学校和专业,其他学校的专业就直接被忽略了。”孔德继说。

孔德继并不认可考生和家长对与AI相关的热门专业的追捧。他表示,过去,人们认为学习某个专业后就一定要从事该领域的相关工作。然而,在高校扩招之后,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仅仅凭借专业名称去从事相关的工作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在谈及AI时代该报考什么样的志愿对外经贸大学校长赵忠秀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专业不那么重要,因为后天有多次不断巩固知识体系、调整知识结构的机会。完整的大学教育,包括专业知识、价值塑造、知识完善、核心结构、能力锻造,还有意志品质的养成,这实际上对你的一生都是起作用的。”赵忠秀说。

(文中李田、张帆、张小硕、徐瑶均为化名)

责编 | 秦李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禾迈股份回购进展:已回购91.... 禾迈股份于2025年7月2日发布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披露了回购方案及最新进展情...
【环球财经】伦敦股市7月1日上... 转自:新华财经新华财经伦敦7月1日电(记者赵小娜)英国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7...
广州单套人才公寓以90平米为主... 《广州市人才公寓管理办法》今年起实施 市本级人才公寓租期为5年高层次人才免租金入住港澳青年人才公寓 ...
比女皇报告还炸裂!67页AI深...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新智元报道编辑:Ki...
常德滴滴司机遇害案开庭 死者家... 新京报讯(记者 李一凡)备受社会关注的湖南常德滴滴司机遇害案,于今日(1月3日)9时30分,在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