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量”追着创作跑,而非创作仅仅靠“流量”
创始人
2025-06-23 04:00:52
0

近日,一位小有名气的演员因不是“流量明星”而接戏困难,无奈兼职泰山陪爬员,引发热议。话题屡屡登上热搜,将影视创作中流量与生存的话题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在影视行业,靠流量吃饭,而不是靠作品吃饭,并非个案。“天价片酬”流向流量明星,“抠图演出”屡屡上演,“数字台词”饱受争议……长此以往,艺术创作恐怕就会套上数据的“镣铐”,只能在“流量”的方寸之地跛足前行。

流量崇拜之风绝不能任性蔓延。当流量喧嚣掩盖真正的匠心独运,文艺百花园终将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日渐枯萎。当前,一些投资方将流量奉为“万能钥匙”,剧本情节潦草,人物形象单薄,故事逻辑失序——似乎贴上“流量”标签,作品瑕疵便可被豁免。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论,无疑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背离,亦是对观众基本审美能力的无视。

流量明星凭借其粉丝基础,确实能为影视作品带来更高关注度。但如果选演员仅凭“面孔”和“身价”,作品难免会浮于表面、落于窠臼。选演员定角色,应根植于作品内容与人物性格,不能单单盯着“流量”。艺术的生命力,需要“流量”带来的市场热度,更呼唤演技对角色灵魂的精准塑造;它珍视商业大片的恢弘气象,同样不能缺少文艺精品的深刻隽永。真正健康、可持续的文艺生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每个细胞都不可或缺,都在各自位置上生机律动。

流量明星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非流量明星,可能同样也是好演员。比如,“国民媳妇”朱媛媛,“生动得让你觉得她不是在演戏,她就是在生活!”“爷叔”游本昌,和年轻人一样熬大夜,每场戏能为导演准备四五套方案,一遍又一遍排练。这些专业演员,能把龙套演得过目不忘,生动诠释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他们的价值不能简单用流量衡量。

艺术百花园,需要肥沃的“土壤”滋养:首先,需要多方协力构筑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专业口碑、艺术创新、社会价值和流量数据之间,找到更为完美的“算法模型”;其次,创作者要坚守艺术初心,让“流量”追着创作跑,而非创作仅仅靠“流量”;此外,主管部门也应当使出更有效的组合拳,严打数据造假,为潜心耕耘者提供广阔公平的舞台。

实践证明,为“好内容”全力以赴,影视创作的百花园才能蓬勃生机。当评价回归理性,创作重拾敬畏,文艺的沃土方能育出参天大树。

(本报评论员张晓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解锁西宁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 【开篇的话】八月的风挟卷着丝丝凉意掠过高原,万亩冷凉蔬菜田正铺展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振兴画卷。如今,西宁...
让职工食堂成为职工的“温馨港湾... (来源:劳动午报)转自:劳动午报 近日,江苏省总工会举办“职工好食堂”厨师技能提升活动,全省各地参与...
“管网诊疗”提速!西宁雨污分流... 本报讯(记者 刘瑜)去年以来,市城乡建设局为减少雨污混流及汛期溢流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以市政管网地...
秋天过敏可能比春天更猛 (来源:劳动午报)转自:劳动午报 秋季花粉期,空气中飘散的主要致敏原为蒿属、藜/苋科、葎草属、豚草属...
25组师徒同台竞技展“绝活” (来源:劳动午报)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 (记者 盛丽) 近日,北京公交客一分公司工会举办“师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