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西宁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崛起密码——探寻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系列报道之一
创始人
2025-08-19 01:01:56
0

【开篇的话】八月的风挟卷着丝丝凉意掠过高原,万亩冷凉蔬菜田正铺展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振兴画卷。如今,西宁正以“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底气,将高原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淬炼成产业跃升的密钥——从青蒜苗的翠绿到娃娃菜的莹白,从豌豆苗的鲜嫩到茼蒿的清香,冷凉气候孕育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珍馐,更是一条串联起品牌建设、科技赋能与百姓增收的“黄金产业链”。

即日起,晚报特推出“探寻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系列报道,记者深入西宁市湟源县、大通县、湟中区的田间地头,用镜头与笔触解码高原冷凉蔬菜的“逆袭密码”,见证这片土地如何用生态禀赋撬动乡村振兴的“热经济”。

当南国菜畦在盛夏烈阳下蜷缩,西宁的沃野却在夏日的清凉中奏响丰收的赞歌;

当全国蔬菜因高温褪去脆嫩鲜甜,这里的豌豆苗、茼蒿、娃娃菜则裹着晨霜,跨越千里唤醒大湾区食客的味蕾;

大自然馈赠的冷凉气候条件,赋予西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特有的发展优势。

冷凉,成为了刻进高原基因的生态密码,不仅是错季生产的天然时区,更是铸就“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荣誉勋章。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地理标签”到“产业引擎”,从“零星种植”到“产业集群”,如今,西宁的冷凉蔬菜产业正不断迎来高光时刻!

冷凉气候,蔬菜生长的“天赐之礼”

成为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西宁底气何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好气候方能孕育出好产品。西宁的冷凉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始于一场“天时地利”的邂逅。

地处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平均海拔2261米、被誉为“中国夏都”的西宁,拥有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近十年的年平均气温6.6℃,但年日照时数高达2550.2小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难以复制的优势。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被高温“热浪”席卷时,西宁则如同打开了天然空调一般,让甘蓝、西蓝花、荷兰豆等喜凉作物在纯净空气中肆意生长。

低氧、低温、低水分的环境与强紫外线、长日照、大温差的气候特性交织,形成独特的生态闭环;得益于冷凉气候和较为干燥的环境,病虫害发生频率较低、程度较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更少;同时,高达10℃的昼夜温差则让蔬菜在夜间积蓄糖分与营养,叶片更厚实,风味更浓郁。

此外,独特的气候条件还赋予西宁错季生产的优势:夏季南方地区气温过高,不利于冷凉蔬菜生长,而此时的西宁冷凉蔬菜正值采收旺季,刚好能够填补市场空白。一批批质优味美的冷凉蔬菜销往南方,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这种天地共造的奇妙平衡,让西宁的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名号打响,产自这里的蔬菜从诞生起便自带“绿色有机”的名片,成为了全国市场的“香饽饽”。

打响“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金名片

如果说气候是“先天优势”,那么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是“后天突破”。如何将冷凉气候带来的“天然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让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国字号”招牌打得更加响亮?西宁道出了答案——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定位,出台《西宁市高原冷凉蔬菜单品中心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等,落实资金实施多个重点项目,为促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长远发展指明方向。

持续推动规模化种苗繁育,今年引进6大类139个蔬菜品种,建成32个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培育6000万株优质种苗,满足本地及周边16.8万亩蔬菜生产需求。推进冷链物流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全环节冷链网络。

同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个产业项目,改造提升旧温室、新建拱棚,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坚持科技赋能,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实施多个科技项目,优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30余项;制定技术标准50余项,为蔬菜产业高品质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冷凉蔬菜带来热土未来

景阳茼蒿、湟中娃娃菜、湟源青蒜苗……依托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西宁正逐步发展成为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营销、多元化输出和示范化带动于一体的冷凉蔬菜产业核心区。

据了解,目前全市累计打造百亩蔬菜生产基地210个、千亩41个、万亩10个(2025年新增3个)。大通县布局7万余亩冷凉蔬菜基地,分东峡、景阳等片区种植大白菜、鸡腿葱等不同蔬菜;湟中区8.5万余亩基地,划分大南川、云谷川等片区发展菜薹、辣椒等产业;湟源县2.3万余亩基地,有日月乡、申中乡等片区以种植胡萝卜、荷兰豆等为主,规模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在对外销售输出方面,我市在全省首推供港蔬菜基地认定工作,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供应蔬菜21万余吨。2024年我市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4.59万亩、产量66.11万吨,冷凉蔬菜82%输出省外十余个省份,输出55万吨,产值16亿元,带动10.16万人参与务工。同时,西宁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畜产品批配中心正式启动,目前供应豌豆尖、菜薹、甘蓝等8至10个冷凉蔬菜品种。上半年我市蔬菜产量9.89万吨,同比增长1.9万吨,输出7.66万吨,同比增长0.46万吨。

同时,我市坚持将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作为增收保供的惠民工程,甘蓝、娃娃菜等主要蔬菜品种地头价格持续提高,蔬菜种植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冷凉蔬菜实实在在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金产业”、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夕阳西下,一车又一车蔬菜正驶出西宁。车辙里,不仅装着高原的阳光与雨露,更承载着西宁冷凉蔬菜“出山达海”的热切希望……

(记者 李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不... 外交部称所谓“旧金山和约”非法无效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针对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有关言论,外...
看结果更要相信过程 中国男篮一分之差错失冠军□蒋璟璟  8月18日凌晨,男篮亚洲杯正式落幕,时隔十年再进决赛的中国男篮,...
“纸弹”越千里 精神耀天山 7月30日,市民在六师五家渠文化馆参观“穿越硝烟的纸弹——山西抗战时期红色传单标语展”。 兵团...
居民储蓄入市预期增强 A股增量... (来源:经济参考报) 西部证券指出,资金角度看,居民超额储蓄规模从2021年开始快速抬升,大量资金...
湖南科技大学:建强复杂机电系统... (来源:光明日报)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科技大学肇始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16年成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