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驱逐舰翻船事件已经过去一周,近日的卫星图像揭示了事发海域的新动态,起重船已经抵达现场,朝鲜方面希望顺利完成舰船的救援工作。然而,要深入分析这次事件的处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朝鲜采取的救援措施,进一步探讨为何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向中国求助。
根据媒体报道,朝鲜的专家组在5月22日对外表示,预计舰体将在2至3天内恢复竖直状态。当时,朝鲜方面充满信心。然而,最新的卫星图像显示,截至5月28日,舰船依然处于半沉状态,船体的情况几乎没有变化。可以看出,朝鲜原本的计划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实施。
在5月24日的照片中,我们看到舰体通过两条缆绳与岸上连接。有人推测,朝鲜可能打算通过牵引的方式将舰体扶正。然而,由于这艘5000吨排水量的舰船已经进水,且吃水深度较大,单靠几根缆绳进行牵引可能会导致舰体严重变形,因此我认为这些缆绳的作用更多是为了固定舰体,防止在水流作用下进一步下沉。如果真采用牵引方式,结果可能是“成功即报废”。
到了5月25日,图像显示舰体周围增加了多达数十个浮囊,并且拆除了一条缆绳。朝鲜此时可能计划通过充气囊调整舰体的浮力,这种方法显然更为可行。与此同时,舰艉附近也出现了两艘类似起重驳船的船只,表明朝鲜已经开始采用更加谨慎和科学的方法,逐步恢复舰体平衡,以避免因施力过猛造成进一步损害。
然而,朝鲜的造船工业相对薄弱,甚至缺乏大型船坞,这使得他们在处理这种事故时面临巨大的技术和设备短板。最新的卫星图像显示,朝鲜依赖的两艘起重驳船可能很难单独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众所周知,朝鲜常有“50年空军,百年海军”的说法,这也恰好反映出他们在海军领域的不足。朝鲜可能高估了自身的技术实力,并低估了现代海军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幸运的是,该驱逐舰目前仍然是一个空壳,舰上没有雷达、导弹和电子系统,因此,即使需要进行修复,也不至于无法恢复。
在是否应当由中国介入救援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探讨。中国在全球造船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两国之间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中国完全有能力提供帮助。然而,朝鲜选择未第一时间请求中国援助,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自主建造能力。即使发生了事故,朝鲜也并未认为这会对他们造成无法承受的打击。无论成败,朝鲜也许认为这是一个从中吸取经验并改进的机会。
如果朝鲜在事故发生后立刻寻求中国援助,那么他们可能被视为承认自己在自主建造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对他们的国际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尽管这次事故让朝鲜丢了面子,但它也是一次积累经验、发现不足的机会。如果在第一时间向中国请求援助,日韩等国家的媒体可能会做出不太友好的解读。
中国没有立即伸出援手,也许不仅仅是考虑朝鲜的面子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事故中并未涉及人员伤亡,因此不需要紧急的人道援助。根据朝方报告,事故调查组认为,舰体只需2至3天时间抽出海水,修复舰首以恢复舰体平衡,修复舷侧可能需要十多天。因此,这并非一个迫在眉睫的紧急问题。
金正恩的心情可想而知,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本应带着喜悦心情参加下水仪式,却亲眼目睹了这场事故的发生。这样的心情变化必然让他感到异常沮丧。金正恩对事故的发生给予了严厉批评,认为这场事故源于疏忽和不负责任的经验主义,是一场无法容忍的重大事故和犯罪行为。朝中社报道称,朝鲜政府已成立调查组,并在5月22日传唤了清津造船厂厂长洪吉浩,随后又拘捕了包括总工程师姜正哲、船体总装车间主任韩京学等多名责任人。
显然,金正恩依然愤怒不已,决心严惩那些负有责任的人。然而,事实是,这场事故并未导致人员伤亡。给相关人员一个机会弥补过失、从错误中学习,可能对朝鲜未来的技术进步更有益。毕竟,任何技术工作都难免出现问题,只要不是故意的失误,给责任人一个改正的机会,也许能够避免“做得多犯错少”的消极心态。
如果朝鲜能顺利完成舰船的扶正和修复工作,再次举行下水仪式,不仅能够恢复部分面子,还可能有助于缓解金正恩的愤怒。从实际情况来看,朝鲜的清津造船厂离中国较近。如果朝鲜及时向中国求助,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大型救援船只和起重设备提供帮助。例如,中国的12000吨起重船“振华30号”具备足够的起重能力,能够轻松应对这艘5000吨级驱逐舰的扶正任务。而且,“振华30号”有丰富的打捞经验,曾成功参与过韩国“世越号”沉船的打捞。
因此,若朝鲜未能成功完成舰体扶正,建议他们不要因面子问题错失最佳救援时机。希望朝鲜能顺利完成舰船的修复,也希望金正恩的情绪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