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生活苦日见长。在这样的形势下,外戚王莽趁机篡夺帝位,建立了新朝。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社会关系,他以《周礼》为参照,推动了一系列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最核心的条目就是“王田、私属制”。王莽试图通过对土地与奴婢的归属和交易方式进行重新安排,务求让普通农民能够在社会结构中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进而改善他们的生计。然而,这一系列改制走向失败,最终被广大的农民起义推翻。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成为当时历史讨论的焦点之一。
社会难题
西汉晚期最突出的社会问题,集中在土地与奴婢两大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批农民失去自有田产,甚至沦为没有人身自由的奴婢。与此同时,掌权的大官僚们也在疯狂扩张土地,购置奴婢,以此巩固权势。举例来说,汉成帝时的舅舅王立就与南阳太守勾结,侵占了大块垦田和草场;丞相张禹则“买田至四百顷,所买之田皆经泾渭灌溉”,显示出豪强地主对土地的控制力极强。这种土地的高度集中,严重削弱了朝廷的征税能力,因为掌权的官僚和大地主往往以各种手段逃避税赋,农民则因失去生产资料而濒临破产,最终被逼沦为奴婢。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显著,普通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困难,处于绝境的人群被迫走上反抗与起义的边缘。土地与奴婢的集中控制,直接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基础,也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积攒,成为持续动乱的根源之一。
王莽改制
尽管出身于外戚阶层,王莽对上述社会矛盾并非一无所知。上位之前,他就以实际行动显示了对贫困民众的关注与投入:他上奏献田献钱、向大司农请示,帮助贫民,试图以行动来缓和社会压力。公元8年,王莽称帝后,迅速颁布了以“王田、私属”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厅公宣告天下的土地统一称为“王田”,奴婢统一称作“私属”,并且规定不得随意买卖。其初衷,是以一种“冻结”式的土地与奴婢制度,抑制大规模土地兼并以及奴婢买卖的继续扩张。与此同时,王莽还设定相对具体的分配规则:一户有男丁八口,可以拥有900亩土地;如果家中男丁不足八口,但所拥有的土地超过900亩,就应将多出的部分分给九族、邻里与乡党;没有土地的人,则按“一夫百亩”的标准获得田产;谁敢违抗则可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就这点看,王田制在理论上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确有利,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制度获得土地,生存的希望有所提升。
改制失败
然而,王田制对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构成了直接冲击。那些拥有上百顷土地的豪强,一旦被迫交出大部分土地,便会因此处于明显劣势;他们的支持者、以往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会对这一制度产生强烈抵触。事实上,王莽之所以能够掌握政权,往往也离不开这些大地主、大官僚的庇护与支持。因此,王田制在现实运作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反对声音和反叛活动此起彼伏。公元11年,王莽被迫取消“王田、私属”制度,土地与奴婢重新进入买卖市场。此后,他又推行了一些改革,但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艰难。改制的推进不仅没能改善他们的处境,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地主与官僚阶层的矛盾与社会张力。到后来,大规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许多地主也被卷入其中,最终共同推翻了王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