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镇压太平天国,清廷于咸丰二年发布诏令,允许地方组织团练以助朝廷剿贼。不过这不是救国良方,汉唐旧例表明地方武装一旦崛起,轻则割据一方、重则取而代之。但出人意料的是,手握湘军的曾国藩没有效仿他的前辈们。
有人觉得曾国藩是早被清廷驯服的忠犬,心里升不起一丝忤逆的意思。这真的有点故意埋汰曾国藩的味道。
曾国藩的前半生“官缘”非常差,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缘于他是个杠精加喷子,一点也不顾忌上官、朝廷的情绪和面子。成为封疆后,曾国藩在这方面愈发没有忌惮。
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主张“以杀止杀”。他除了毫不遮掩自己的虐杀、屠杀行为,还把相关事迹乃至虐杀细节写入奏折中。有点受不了刺激的咸丰帝,批评他手段太凶残。换别人就算是不服气,至少面上也会叩谢皇帝的训诫,但曾国藩不一样。
他不仅回怼咸丰假仁义,“不敢假托仁慈而误大事”。还反手给清廷扣了个大帽,太平天国就是你们装裱以德服人折腾出来的,“积数十年应杀不杀之人,遂以酿成今日之巨寇”…… 气得咸丰当着众军机得面大骂曾国藩。
收复南京后,曾国藩、李鸿章等臣获入京觐见(同治)之荣。曾国藩面圣出宫后,就直接点评两宫太后,“深觉两宫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这是“忠犬”会说、敢说的话么?
还有些人觉得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清廷虽然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也深度绑定了列强。为了维护条约利益,列强会出面保护大清,所以曾国藩不敢割据或造反。
听着是有些道理,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列强只是坏并不蠢。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对大清观感,除了大清实力孱弱,还认为清帝和清廷很难沟通。不仅一脑门子的天朝上国思维,还不把履约当回事儿。
相对于清帝和清廷,列强反而觉得东南的汉族士绅们,更容易沟通合作。不说其后的东南督抚积极推动的洋务运动、东南互保。当时主张正视西方的官员大多也在曾国藩的阵营里,例如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
因此从维护条约利益的角度去考量,列强反而会更亲近以曾国藩为首南方汉族士绅群体(其后也确实如此)。曾国藩如果真的造反,只要显示出优势,列强怕是会立即站队到他那一边。
那么曾国藩为何没去尝试自立为王呢?首先曾国藩从一开始就把自立、造反的路给堵死了。
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
《讨粤匪檄》
自古以来凡举兵起事,都必须“师出有名”。具体到清朝要造反,无非就两个口号,驱逐胡虏(反清复明)或皇帝无道。
洪秀全认了上帝当爹,不好扯什么恢复中华,但他喊的是清帝昏聩无德。到占领南京后,为了尽可能地获取支持、继续做大做强,他还是跑到明孝陵去祭拜朱元璋,表示要学习、继承他当年的志愿。
但曾国藩在湘军正式出征的檄文里,不但把咸丰吹成了花,“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还强调自己以“忠信”为本。这种情况下他如果举兵北上就不是义举,而是唾面自干的反贼,还怎么去争取广泛的支持?湘军以及曾国藩的表现,也能旁证曾国藩确实没啥这方面的想法。
咸丰十一年湘军攻克安庆,太平天国在战略上陷入了完全的被动。如果曾国藩有别的心思,这个时候他该考虑的就不是如何剿灭太平天国,而是如何“养寇自重”,怎么利用太平军向朝廷要钱、要权。
其后天京包围战的三年里,曾国藩既无养寇之举,也没像他的后辈袁世凯在辛亥年那般各种狮子大开口。至于围城战为何打了三年,除了太平军抵抗顽强之外,也暗含着曾国藩不愿意造反的原因。
细看湘军的战绩,说好听点是败而不馁、作风顽强。说难听点就是战斗力、战法一般,只会挖壕围死打呆战、拼消耗。
以整个大清为钱粮后盾时,只要人命够,这个方法是可以用的。但反过来失去强大的后勤资助,怎么让两省之兵用“呆法”去磨灭整个满清呢?见证过太平军北伐失败的曾国藩,应该不会认为自己率湘军北上的胜率会更大。
注:湘军的后勤并不是网上一些朋友认为的依靠屠城劫掠来支撑。湘军粮饷主要来源于,捐输、设卡征收厘金、向西南贩运食盐(相当于截留盐税)。但这些渠道都需要仰仗朝廷放权和配合。
最后两宫太后对待曾国藩和湘军,既有强硬、也有怀柔,这彻底磨灭了曾国藩心中可能存在的那点心思。
咸丰帝在世时,曾许诺“克复金陵者王”。但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功成后,仅分别获封一等毅勇侯和一等威毅伯。至于先帝的承诺,两宫一句“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就揭过了。这就相当于一场心理博弈,接受了,心气也就泄了。
而湘军其他将领该有的军功封赏,清廷基本一个也没落下。例如李鸿章一等肃毅伯、左宗棠二等恪靖伯、鲍超一等子爵加一云骑尉、刘铭传一等男爵等等,除了爵位之外基本都任命了地方实缺,不乏巡抚、总兵这种封疆之职。
清廷和两宫太后给予的“实惠”,也让大部分湘军将士主动放弃了继续“进取”的念想,曾国藩就更不可能带着本就不是铁板一块的湘军举旗造反了。
编者附:
湘军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派系:一是,以王錱组练的“湘勇”为班底的“老湘营”,王錱死后由左宗棠统领;二是,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的嫡系部队,被称为“曾军”;三是,胡林翼从湖北绿营中抽选编组的“鄂军”(李续宾、鲍超就属鄂军)
另外湘军内部基于地域的山头排挤、派系冲突非常严重。最典型的是因“湘淮”之分被挤走的李鸿章,曾国荃麾下悍将程学启也是同样的原因跳槽 …… 王錱和曾国藩的矛盾,他死后也被延续下来,左宗棠就不怎么服曾国藩。为防各部队在战场上互相挖坑、倾轧,湘军军令里专门列了条“胜不攘攻,败则相救”。
所以当下人们印象中湘军的实际战斗力,被不少影视、文学作者给美化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