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中西哲学比较时,首先要面对两个根本问题: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如果有,它和西方哲学究竟有何不同?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暗含着无穷争论。就像在比较两棵大树之前,我们必须先确认它们都是树,再观察枝叶生长的不同方向。
哲学的定义本就充满争议。 翻开西方哲学史,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每位大师对哲学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当古希腊哲人用几何学丈量星空时,中国先贤更在意的是“德性之知”。这种差异深植于农耕文明的土壤。 冯友兰指出,大陆国家的生存逻辑塑造了中国哲学的特质——通过道德教化编织社会网络,用义务伦理而非权利观念维系家族制度。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陈嘉明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涉及新儒家、知识论、元哲学、中国哲学现代化等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充分透析,与西方哲学作同与异的比较,进而为推动中国哲学进一步的发展探寻可能的方向和道路,把不可说变为可说,把可说的说清楚。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要在科技革命与伦理困境中,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下文选自《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自序,限于篇幅,有删节。
探讨“中西哲学比较”的问题,是以两个预设为前提的。一是中国有哲学,二是这种中国的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否则的话就无比较可言。就这两个问题的关系而言,后者又是建立在前者的前提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认可中国有哲学了,才能讨论它与西方哲学有何不同的问题。
那么,怎样判定中国有无哲学呢?这得有一个标准,一个参照系。这就要回到“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本身。要给哲学下一个能普遍接受的定义并不容易,尤其是从内涵方面,因为从哲学史上看,同为哲学宗师,但却有着不同的对于哲学的界定。
......
即使是对于西方的主要哲学家而言,他们对于什么是哲学甚至都还具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从哲学的内涵方面来判定中国是否有哲学,本身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从外延方面,倒是有一个比较通行的认识,即 哲学研究的是真善美。以此标准来衡量,显然儒家、墨家、佛家等都不乏有关“善”的学说,尤其是在儒家那里,其基本的内容就是伦理学,这是不言而喻的。至于有关求“真”的学问,即知识论是否存在,是有争议的。这方面的一个表现,是中国哲学有无“真理”的概念。
......
知识论意义上的“真”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只能说是触及而已,并没有真正进入知识论的话语中。进而言之,既然缺乏有关真理的理论,那么要断言古代中国哲学有求“真”的理论(知识论),自然也就缺乏了一个支撑的根本基础。因此, 本书的观点是,中国有哲学,但却是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哲学,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以求“善”的、教化的思想为鹄的,而不在于求“真”,即并不专门探寻认识上的真假、确证等问题。在主流的中国古代哲学那里,知识只有一种,那就是“德性之知”,即有关道德伦理的知识,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是:“良知之外,更无知。”这一观念甚至左右了中国后来的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因此现代的科学之所以未能在中国发生,即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也就可以得到观念方面的解释。
......
中国哲学的成因及其后来的发展,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背景。冯友兰曾经试图从地理与经济背景的角度来指明这一点,并以此来说明它与古希腊哲学之所以不同的缘由。在他看来,这种不同的根源一是在于中国是大陆国家,有别于希腊是海洋国家;另一是,与此相关,作为农业国,中国以“农”为本,即以土地和耕作为基础。对于“士”而言,他们通常就是地主,因此他们的命运也系于农业,系于收成的好坏。这影响并决定了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影响并产生了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这种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存在的是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冯友兰认为,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或者说是对它作出理论上的说明。但这样的解释似乎还不够。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这种制度提供长治久安之策,也就是通过个人在道德伦理上的修养与人格的养成,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从其性质上说,可以把儒家哲学界定为一种 “教化哲学”。这里所谓的“教化”,指的是对人的道德伦理上的教化,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核心是如何教人成为“君子”,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君子的共同体,这样社会就能通过君子们对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来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类似大家庭的礼制社会。
......
主流儒家的教化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它设定人性本质上为善,因此人有良知,有知善恶之心,从而能够通过修己达到立人,来实行“仁政”等。不过这样的思路等于预设了一个 “君子国”,这与现实中的“小人国”是相悖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在现实中的所知所见,恰是这样一幅图景,很令人失望。
......
如果以 “性恶论”或“小人国”为预设前提,那么从逻辑上必然导出的是需要对之加以防范与约束,这就会引出法治的需要。教化虽能够引导人们向善,但要达到“仁政”或“善政”的目标,除了以民为本之外,制度的设计与建设是更为根本的。
回到前面所提及的中西哲学比较的两个预设上来,一言以蔽之,本书的看法是,中国有哲学,不过这种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相当的不同。中国的哲学是一种道德教化的哲学,而不是求真的哲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它是以建立道德伦理的规范作为自己的关注点。
......
这种教化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在道德上只讲义务,如仁义礼智信等,却不讲权利,因而形成了一种单边的义务论,缺乏构成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权利”观念,这是儒家伦理的最致命之处。本书第一章第六节的“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这里就不展开。
......
与中国哲学的教化性质相关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上面已提到的,中国传统哲学并没有求真意义上的知识论。冯友兰曾经断言,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不过这一论断只是在特定范围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哲学中虽然没有“知道如是”的知识论,但却有 “知道如何”(即有关“德性之知”(道德知识)的知识论。它是一种服务于道德教化的知识论,倡导“格物致知”,目的是为了“穷理”,而这种“理”是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它注重知与行之间的联系,认为不行不足谓之知,因而是一种以“知行合一”为特征的“力行”知识论。
......
此外,从比较哲学的角度而言,我们还可找出中国哲学的其他特点。从思维方式上看,遗憾的是儒家创始人以周朝作为理想的社会范型,有如孔子所赞叹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通过“克己复礼”得到的,而“礼”的要义是“依祖宗传来的规范而行为”。这显然是一种厚古薄今、缺乏批判性的思维。这种观念对现实造成的影响,有如秦朝的丞相李斯所抨击的那样,“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语皆道古以害今”。它在理论思维上的影响,是造成一种向后看的思想习惯,不是积极地通过对现有思想与社会的批判,来构建理想的学说与社会模式,而是鼓励并养成了一种非批判的、向后看的思想习惯,讲究道统,以之为判定理论是非的依据,这是很不利于思想创新的。
......
从叙事方式上看,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特点是,不少经典著作是以“语录”“注释”甚或“集注”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如《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等。这种叙事方式的一个明显弱点是缺乏论证。在《论语》等上述经典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在采取的是问答、而不是对话的方式时,尤其是这样,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已,并没有质疑与反驳,从而也难有论证的发生。
......
本书还论及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这也是学界所关注的。冯友兰曾经提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只能通过运用近现代逻辑学的成就,使原本显得含糊的概念明晰起来。但这只是从方法论或形式的角度着眼的,有点旧瓶装新酒的味道。其实,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路径有多种,除了方法论的路径之外,观念的现代化是最首要的。这包括要发现一些前人所没有发现的新现象,提出一些前人所没有提出的新问题。就道德方面而言,安乐死、克隆人、机器人伦理等,都属于这方面的新现象。从自然方面而言,宇宙起源的大爆炸论,生态环境的危机等,也是属于哲学需要思考与回应的新现象。当今“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同样对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哲学能够面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给出创造性的解释系统,产生出一批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标志性著作,达到与国际同行对话乃至超越的水平,那么它就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了,因为这样一来,无论是从现象、问题还是有关的思考与成果,都是现代意义上的了。当然,这么说并不等于排除对原有现象或问题作出现代意义的解释的途径。哲学的问题不少是永恒的问题,诸如真善美等。斯特劳森甚至认为人类思维最核心的内容是没有历史的,有些范畴和概念就其最基本的特征而言,是完全没有变化的。如果能够对这类永恒的问题在现代的背景下作出新的解释,也会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条路径,就像前面对孔子的“忠恕”之道从“自由”的概念角度所进行的解释那样。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陈嘉明 著
定价:98.00元
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中国存在着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哲学,其成因和发展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背景,其特殊性表现在以求“善”的、教化的思想为鹄的,且具有与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不同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涉及新儒家、知识论、元哲学、中国哲学现代化等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充分透析,与西方哲学作同与异的比较,进而为推动中国哲学进一步的发展探寻可能的方向和道路,把不可说变为可说,把可说的说清楚。
作者简介
陈嘉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讲席教授;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知识论分会联合主席;《哲学分析》《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德国哲学》《现代外国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亚洲哲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编委。
目录
总序 /1
自序 /1
第一章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 引言 /3
第二节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 /6
第三节 自然主义与形而上学:孔子哲学与孟子哲学之不同 /19
第四节 内在论:儒家心学的一种新诠释 /35
第五节 新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 /51
第六节 新儒学现象与哲学创新问题 /60
第七节 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 /70
第八节 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95
第二章 知识的观念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 引言 /109
第二节 “象”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110
第三节 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 /125
第四节 中国哲学“知”的观念与“李约瑟难题”/140
第五节 中国哲学的“力行”知识论 /148
第六节 比较视野下的中西知识论概观 /166
第七节 略论金岳霖《知识论》中的几个问题 /184
第三章 中国哲学的发展问题
第一节 引言 /201
第二节 元哲学问题与中国哲学的发展 /203
第三节 哲学的普遍性与中国哲学的发展 /219
第四节 哲学方法论的问题与反思 /230
第五节 反“科学主义”与中国哲学重建 /241
第六节 朱熹研究在西方 /254
第七节 《道论》的叙事方式及“客观性”问题 /268
第四章 现代性对中国哲学的挑战
第一节 引言 /279
第二节 “现代性”研究的回望与反思 /280
第三节 理性与现代性 /301
第四节 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 /315
第五节 “理性化”或是“人性化”/323
第六节 人性、人性化与中国的现代性 /334
第七节 现代性对哲学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 /347
第八节 再论现代性对哲学的挑战 /352
上一篇:总书记为何关注代表委员通道?
下一篇:猪价为何再度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