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百年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统一与和平,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相继解放,结束了长期依赖军阀割据、内战不断的局面。不过,由于百年来的积贫积弱,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大家都想抓住这难得的时机休养生息。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世界局势的剧烈变化注定中国无法置身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功臣宿将因为种种原因遗憾地无缘此战,但是也有一些资历较浅的后起之秀,借此崭露头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接手彭老总指挥权,指挥了朝鲜战争“下半场”的传奇将领邓华。
百年激变风云再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此大肆介入亚洲事务,一方面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公然阻止中国的统一大业;另一方面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拉上一帮小弟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出兵干涉朝鲜战争。
虽然新中国成立还不足一年,很多地区还没有完全稳定,但面对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中国人民无不感到万分愤慨,坚决不愿向强权低头;同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新成员,又是朝鲜的邻国,自然不能对朝鲜局势不闻不问,如果美国占领朝鲜,接下来是否会将矛头对准中国?答案不言而喻。
美国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到当年10月,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军已危如累卵,此时金日成会见了中国大使,正式向中国提出出兵参战的请求。面对朝鲜的请求,中央分为了和战两派,主和派认为,美国装备先进,即使是在苏军撤走后大量换装苏制坦克、火炮等先进装备的朝鲜人民军在美国手上也吃了大败仗,我军的装备相较于苏军还有很大差距,恐怕也难以击败美军;而且中国才解放不久,应休养生息、稳定地方,参战必须慎重。
不过,毛泽东高瞻远瞩指出:如果我们被敌人吓倒,不敢出兵朝鲜,美帝国主义的气焰只会更加嚣张,到时候战火必将烧到中国本土,我们的处境只会更加被动和艰难。据此,毛提出了著名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之主动出击战略,定下了战和大计,此后又急调当时在西北负责战后恢复工作的彭德怀回京挂帅,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几乎是单独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此时,我军重型装备与敌军相差悬殊,物资、弹药更是十分缺乏,志愿军战士拿的武器是万国造,机动全靠两条腿,吃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与飞机大炮开路,坐着吉普车,嚼着口香糖的敌人相比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即便如此,革命先辈们凭借着超人的勇气和智慧,仍然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社会主义新生政权。无论是天寒地冻的长津湖还是碧血横飞的砥坪里,无论是铁原的临危受命还是上甘岭的寸土必争,到处是坚毅勇敢的志愿军官兵,到有志愿军无往而不胜的战绩。
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更是成功将敌人逼退到三七线一带,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赫赫威名,让全世界知道东方睡狮已经觉醒。不过,志愿军的损失同样十分严重,尤其是1950年冬季的恶劣天气和敌军的空中封锁使我军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部分部队的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甚至能打到1:2这样惊人的比例。
彭老总一面为志愿军取得的战果感到满意,另一方面为战局的走向感到担忧,此前我军对敌人取得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战术的突然性,虽然给敌人以极大震慑,但帝国主义绝不会善罢甘休,一旦敌人卷土重来,仅凭志愿军目前的力量,很难维持朝鲜的局面。
于是,彭老总抓住这个战局稍微缓和的时机回国,一方面是向中央汇报前一阶段的战况,另一方面则是说明志愿军的艰难处境,为前线寻求更多的补给和生力军,后来的事实证明,后援的及时到来对志愿军来说确实十分必要。
1951年彭回国汇报战况时,彭电令邓华、韩先楚等一线将领,安排由邓华暂代指挥,到司令部主持工作。能够得彭老总如此器重,当然是无上荣光,但是知此时朝鲜前线中韩两国军队及附属各单位人员不下百万,要指挥如此庞大的机构不仅要有超强的战略眼观,还要有足以服众的威望和能力,这着实是一个重担;尤其是第四次战役中敌人不断发动反击,前线的压力着实不小,加上第三、第十九兵团相继入朝,许多资历深、名望高的将领也一并入朝,这更加重大了统揽全局的难度。
事实证明,邓华确实是堪当重任的大将之才。就在其接手指挥期间,敌军疯狂的反扑,先后发动代号为“屠夫行动”、“撕裂者行动”的攻势,向汉城甚至更加纵深的位置攻击,试图扭转颓势,将战线重新反推到三八线附近。客观地说,志愿军此时也已经十分疲惫,加上此时工事尚不完备,如在既有战线与敌人交战势必付出巨大伤亡,正中敌人下怀,故志愿军果断转入运动战,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在机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经过数月战斗,敌人虽夺取一些地点,但志愿军也极大削弱了敌人,为下一步的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4月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不过在入朝途经安东时,腿伤复发,只好暂时留在国内治疗。而邓华听到陈赓要入朝作战,深觉惶恐,向中央发电请求时同在志愿军中,且资历更深的陈赓任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工作,宋时轮任第二副司令,自己担任第三副司令辅佐各位老总。毛在接到了电报后,一方面夸奖邓华的谦逊,另一方面仍然命令邓华担任第一副司令,这也是出于对彭老总的识人之明以及邓华军事能力的信任。
第五次战役后,朝鲜战场形势总体平静,但是由于朝鲜战场的恶劣环境以及操劳过度,即使是一向身体健康的彭老总也出了状况,到1952年中旬,彭德怀、陈赓先后因病回国,邓华再一次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
由于彭老总病情不容乐观,返程日期一拖再拖,后又被留下主持军委工作;代司令员邓华坐不住了,于是又给中央发电,陈述自己能力有限,请求中央另委他人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并希望中央能派粟裕到朝鲜主持大局。
实际上,由粟裕出任志愿军总司令员也是中央最早的安排,早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初期,我国为应对美军的干涉,并在1950年七月抽调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防不测,而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正是粟裕。粟裕在我军中堪称是战力天花板的存在,其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艺术如天马行空,出神入化,解放军将帅中无出其右者,“粟裕净打神仙仗”是对他的准确评价。
遗憾的是,在抗美援朝大战爆发之前,粟裕突然旧伤复发,头疼欲裂,甚至左右环视都有困难,吃饭只能将饭菜摆成一条直线,这种情况自然无法到前线指挥几十万大军,而101此时也到苏联访问加治病,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二人都不能出征,这才有了前面描述的紧急派彭老总出征的情况。
到1952年,粟裕的身体情况好转,此时由其接替彭的志愿军司令员职务似乎也是合理的,不过,经过综合考虑,中央没有同意由粟裕挂帅的请求,仍决定由邓华担任代司令员。这是因为,粟裕此时担任副总参谋长并负责华东军区的工作,在解放上海以后,粟裕就一直在华东工作,在短暂调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之前,他正在筹划攻台战役,解放台湾已经成为粟裕的一个心结;
反观朝鲜战局已经逐渐趋于平静,即使由粟裕出马也很难再有大突破,因此,这位最早被定为志愿军指挥员的天才将领,阴差阳错的错过了朝鲜战争,而邓华的司令员之职也再无可推辞了。
就这样,邓华在两度让贤而不成之后,接过了志愿军的指挥权,最终顺利完成了朝鲜战场的收官之战。
后起之秀崭露头角
邓华何德何能,竟可以得到彭老总和中央的看重被委以指挥朝鲜战场百万大军的重任?除了粟裕、陈赓等资深将领另有安排外,其自身超群的战略眼光也是能得器重的重要原因。
邓华出身书香门第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在红军和八路军期间一直担任政治委员,并曾参加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前期,邓华率部挺进东北,参加了参加了四战四平的战斗。1948年参加辽沈战役,率部队攻克锦州城,俘获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等;实现“关门打狗”的战略目标;平津战役中,仅29小时即挥师攻克天津,俘敌指挥官陈长捷等,促成傅作义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此后,邓华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成为1950年解放海南岛的部队之一,从东北的林海雪原打到南海的沙滩椰林,是一员能征惯战的悍将。
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开始展现出其全军统帅所应具备的战略眼光。1947年夏,101认为可再次攻击四平,但邓华则认为四平敌人防守坚固,不宜攻击此地,否则或影响全军部署;后101执意攻四平,结果真如邓华所言,战局焦灼势成骑虎,四平最后解放也推迟到1948年。
辽沈战役中,锦州守敌数量众多,东北野战军领导欲执行围点打援的计划,而邓华则主张先以主力打锦州,然后对付来援之敌,最后,按照邓华的意见,东北野战军主攻锦州,仅一天一夜即全歼守军,为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平津战役中,邓华再次集中兵力断敌退路,全力攻克天津,再次取得极好的效果。在朝鲜战争中,邓华也从战略高度指出应以东北边防军主力打击敌人,实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一设想确实高明,因为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估计志愿军至多不过几万,朝鲜战局大势已定,结果遭受志愿军痛击,颜面扫地。
总而言之,邓华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大将之才,就连一向爱骂人的彭老总对邓华的才能也给予充分肯定。从邓华的表现来看,他也确实对得起中央和彭老总的信任。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上甘岭是五圣山的门户,而五圣山则是前线最重要的战略节点之一,若五圣山有失,则向北二百里无险可守,因此,上甘岭的得失也变得重要起来。当时,“联合国军”大肆出动其飞机和舰船,摆出一副要在西海岸发动大规模登陆战的架势;不过,邓华洞察了敌人意图分散我注意力的阴谋,大胆将部队全部投入上甘岭战场,经过四十多天的激战,敌人最终也没有讨到一点便宜。
此后,邓华返京述职,重点分析了敌军实施登陆战的可能,毛召见邓华并指示,敌肯定有在西海岸登陆打算,我必须做好反登陆的准备;随后,我军又向朝鲜大幅增兵。邓华按中央部署,将西海岸打造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使敌方故技重施的计划彻底破产。
此后,志愿军又从正面战场对敌防御薄弱的金城地区发动攻击,配合炮火,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敌防御,取得很大战果,打破了李承晚拖延战争的迷梦,迫使其坐到谈判桌前,最后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议。
朝鲜停战协议签署之后,邓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回国后又出任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上将军衔,邓华虽然年纪较轻,资历较浅,但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的杰出表现,比起很多资历更深的将帅来说也毫不逊色,当真是从朝鲜战场上走出的后起之秀。
结语
春秋有季子让国,言季扎推辞兄长的王位,于前辈不敢僭越,邓华二辞司令之职,可比于季子之德。《论语》云当仁不让,言能人志士须见义而为,尽其所能担当大任。邓华之所以能担负起指挥朝鲜战场百万大军的重任,靠的是其过人的智慧与胆识,若无统帅全军之眼光,难保前线之稳妥,邓华也确实尽其所能,保朝鲜战果于不失。
邓华的让与争,似有先贤之风;但与封建礼教不同的是,其所考虑的都是革命之事业,皆出乎无私之公义。今天我辈怀想革命先辈之光荣事迹,更须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民族复兴之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