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才制度为何防不住“李鬼”?
创始人
2025-11-20 18:01:21

李巧巧(湖南科技大学

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的郭某被曝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引发关注。(11月19日 北京青年报微信公众号)

江苏科技大学郭某学术造假被解聘一案,揭开了学术圈荒诞的一页:凭借伪造博士文凭、虚构海外履历、碰瓷他人荣誉,竟一路攀升为首席科学家,骗取高薪与科研经费,直至参选院士时才露馅。这场持续多年的骗局,绝非个人骗术高明,而是学术评价体系与人才引进机制的失灵。

造假者的“成功”,始于对学术评价盲区的精准利用。郭某深谙“头衔至上”的潜规则,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等伪造头衔堆叠成“光环”,用170余篇真假不明的SCI论文装点门面。如此却能蒙混过关,暴露了高校“重数量轻质量、重头衔轻实绩”的评价积弊。

骗局的延续,在于人才引进的审核失守。从事后信息来看,江苏科技大学引进郭某时,似乎严重依赖郭某自行提供的材料便轻信其身份。这种“重引进、轻核查”的态度,让本应严防死守的审核程序沦为摆设,为造假者敞开了大门。

江苏科技大学的解聘与报案虽属必要,但远非终点。此案警示我们:根治学术造假,需要打破“唯头衔、唯论文”的评价惯性,落实以创新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强化人才引进的核查责任,实行“谁引进、谁负责”的终身追责制;健全经费监管机制,让每一笔科研投入都有据可查。

学术殿堂容不得“李鬼”栖身,科研诚信更容不得制度放水。唯有扎紧制度篱笆,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让真正的科研人才安心深耕,守护学术生态的纯净。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城北区将流动“爱心超市”搬进小... 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马小玮)近日,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办事处朝阳西路社区,联合西宁市城北区医保局、...
省委“十五五”规划《建议》征求... 本报讯(记者 莫昌伟)11月20日,省委书记、省“十五五”规划起草组组长吴晓军主持召开省委“十五五”...
黔东南州最新或2023(历届)... 9月27日,在全省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我州立即召开全州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州委常委、常务副...
黔西南州最新或2023(历届)...   10月11日,黔西南州度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兴义军分区召开,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征兵工作...
从银行招聘看教育变革   本期话题:10月份的两则新闻让无数家长震惊,一则是成都银行2026年度总行管培生选拔结果出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