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10月份的两则新闻让无数家长震惊,一则是成都银行2026年度总行管培生选拔结果出炉,有82人通过资格审核,其中北大毕业生41人、清华毕业生17人,而最终仅8人被录用。那些曾经光芒万丈的学历标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去往日的“购买力”。与此同时,教育部发布另一则新闻,两年内创建超1.8万所示范性特色学校,从体育健康到美育素养,从国防教育到依法治校,一幅“五育并举”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杰说家教:这看似不相干的两则新闻,实则指向同一个时代命题:培养下一代的方向,正经历着深刻的重构。正如教育专家所言:“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
曾几何时,“名校学历”把无数的学生卷入补习班,“清北”标签成了改变命运的“金钥匙”。而今,成都银行的选择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人才评价标准的嬗变——社会不再为一张文凭买单,而是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付费。只会考试者难以应对复杂挑战,国家也不再选拔“考试机器”,转而挑选身心健全、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今年暑假前,一家研学机构举办“挫折教育夏令营”,有50多个孩子参加。他们在野外求生中学会协作,在项目失败中学习调整。这不是简单的“吃苦教育”,而是在安全环境中培养跌倒后重新站立的勇气。在能力导向的家教环境中,家长应学会放手,让孩子经历必要的挫折。当孩子在考试中失利,先不要指责,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原因、调整策略;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受挫,要教会他如何有效沟通,使他的心理韧性在风雨中磨砺坚强。
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需要众多家长的积极响应。日前在商丘,一对夫妇周末出游未告知12岁的儿子,返家时发现孩子不仅照顾好自己,完成了作业,还炖了排骨。旅伴们纷纷质疑:“孩子自己在家安全吗”?“你们怎么放得下心”?这种讶异恰恰折射出我们对孩子能力的习惯性低估。在宁陵,一位父亲选择与孩子共同修理家中物品,从松动的桌椅到有故障的电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训练,远比多做几道习题更能培育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AI技术重塑世界的今天,那些重复性的工作正逐渐被机器替代,而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愈显珍贵。家庭教育应当成为这些核心素养的孵化器——通过规划一次家庭旅行、管理部分开支、参与社区服务,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历练,收获成长。
成都银行的招聘结果与教育部的政策导向,不仅是从“学历崇拜”到“能力培育”的华丽转身,也昭示了时代的转向:学历只是入场券,能力才是通行证。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不仅拥有一纸文凭,更拥有丰盈的心灵、健康的体魄、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能够陪伴他们穿越时代风云、创造美好生活的可靠行囊。
《杰说家教》栏目垂询电话:0370-2616006
手机:13849660198(微信同号),欢迎网友提供话题,参与互动。
原标题:从银行招聘看教育变革 来源:商丘日报